世界精神卫生日|对“白幼瘦”的偏执追求,正在侵蚀她们的心理健康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9 22:22:00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日益蔓延的“容貌焦虑”“身材焦虑”已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社会心理议题。在社交平台滤镜、医美广告和单一审美标准的轰炸下,不少青少年将自我价值捆绑于外貌,陷入对“完美外表”的执着追逐,不仅催生了扭曲的“白幼瘦”审美观,更引发了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神经性厌食症、体像障碍等疾病正侵蚀着很多爱美者的心理健康。
专家提醒,坦然接纳自己外貌中的“不完美”,是一种健康心理的自我接纳,而走向健康的过程本就是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与“体重不过百”做斗争,却减出“舌尖”上的心理障碍
“只要食物送入口中,立即感到身体胖起来”“哪怕多喝一口汤,都有一种罪恶感,感觉像每一寸脂肪重新在身上蔓延”……在南京脑科医院精神一科主任医师王筱兰的诊室里,38岁的平平(化名)忐忑地描述着自己的感受。
促使她来就医的原因是3年多的时间体重掉到不足70斤,这让已是不惑之年的她感到了危机。“本来只是想减到100斤以下,就不怎么吃东西,每天喝点咖啡。”平平回忆,好不容易减到了98斤时,一种巨大的、无法控制的痛苦感瞬间裹挟了自己。“我更加不敢吃东西,生怕吃一点就会回到100斤。”就这样她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彻底骨瘦如柴。
不仅仅是明显过低的体重,结合她极度偏执的减肥经历,王筱兰判断这是一位受神经性厌食所困的女士。
图源 视觉中国
专家坦言,当神经性厌食症走进公众视野,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减肥问题,成为一种典型的心理障碍。“与普通减肥不同,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对体型和体重有着顽固的先占观念。”王筱兰指出,“她们对肥胖怀有病态恐惧。即使体重已严重过低,仍固执地认为自己过胖。”陷入绝对化思维的患者严格限制食物的种类和数量,精确计算每一卡路里,同时,进行与体力不相称的过度运动,甚至通过催吐、导泻等方式减轻体重。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患者拒绝承认自己患病。“她们常常隐瞒异常的饮食习惯,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却坚决否认需要帮助。”王筱兰补充道,“换言之,食物在她们心中已从营养源变成了‘敌人’。”
与此同时王筱兰还观察到一个矛盾现象:部分患者会出现对食物特殊态度,自己拒绝进食,却热衷于观看美食节目、流连食品柜台,甚至为家人精心烹制食物,强迫他人进食自己不敢触碰的食物。“这种对食物的矛盾行为,恰恰折射出神经性厌食症作为心理疾病的复杂性。”
值得一提的是,困扰那些追求完美爱美者的不仅有每天舌尖上与食物进行的那场无声战争,还有镜中倒影催生的心魔。
“不仅是对于体重和身材,对于容貌过于偏执的爱美者不在少数,其实也是一种疾病。”王筱兰介绍,这种对轻微的或自己想象出的外表缺陷予以过分关注,觉得自己丑陋不堪或令人生厌,引发明显痛苦、焦虑,影响到社交活动和生活的状况在医学中又叫体像障碍,俗称“丑人综合征”。专家表示,体像障碍起病的时间主要集中在青春期的早期阶段,平均年龄为16-17岁。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为0.7%~2.4%,在皮肤科和美容整形科中患病率显得更高,可达3.2%~53.6%。“有研究证实,最小的体像障碍患者才5岁,80岁的老年患者也有可能。”
图源 视觉中国
多种因素均可能影响,治疗是个系统性工程
专家指出,神经性厌食症与体像障碍虽属两种不同的心理障碍,但可共同出现。相对来说,体像障碍在临床上更为常见。但同时,严重的体像障碍也可能引发愈演愈烈的厌食,最终导致神经性厌食症。目前,二者病因均不明确,可能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得了体像障碍或神经性厌食后怎么办,还能治吗?王筱兰介绍,神经性厌食症需采取营养、心理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治疗。“这是一个需要医生、患者和家庭共同参与的过程。”专家强调,“我们必须制定个体化的方案,分两个阶段推进:先恢复体重挽救生命,再重建健康心理预防复发。”而对于体像障碍的治疗,则离不开以认知行为疗法配合抗抑郁药物的主流方案。
“很多患者缺乏病识感,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激励策略,引导他们用优势视角看待自己。”她特别提醒家属,“不要简单地将患者的行为归结为虚荣,而应理解这背后的心理困扰。”需要提醒的是,专家明确表示,“通过整形手术来纠正感知缺陷,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
“真实的人不完美,完美的人不真实”
事实上记者搜索发现,近年来因身材焦虑和过度节食导致健康受损的真实案例并不鲜见。而因容貌焦虑带来的过度整形甚至反而毁容也让人触目惊心。就在几天前,一则报道中就提到一位波兰女子持续8年只吃水果,因严重营养不良去世,去世时体重仅约22公斤,伴随指甲变黄、牙齿腐烂等症状。
一组数据无疑同样令人扼腕:神经性厌食作为精神障碍中病死率最高的一种,5%~20%患者最终死于营养不良相关的躯体并发症或自杀;部分患者体像障碍症状会持续10~20年,即使长期维持治疗,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症状复发。
王筱兰指出,当下某些社会文化将苗条与自信、成功紧密绑定,部分自媒体与网红不断强化“白幼瘦”审美。这种标准从社会期待内化为女性自我要求,带来巨大压力。在此过程中,过度追求减肥与容貌完美,这也是造成“神经性厌食症”与“体像障碍”等心理障碍日益凸显的重要原因。
“真实的人不完美,完美的人不真实。”专家提醒,健康心理的自我接纳应是坦然接受自己外貌中的“不完美”。“走向健康的过程其实就是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希望求美者对自己外貌有正确的认知,肯定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特长,接纳真实的自我才是最美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