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男生久咳不愈,各项检查都正常,医生:他不是“装病”,而是得了“躯体化障碍”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9 19:29:00
毫无缘由地肚子疼,咳嗽不停,呕吐不止……身体频频“报警”,可去医院做了一大堆检查,结果却显示一切正常。别以为这是“无病呻吟”,这些不适极有可能是“躯体化”。2025年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本报特邀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李英辉副主任医师,带我们一起听懂身体的“语言”,正视躯体化障碍。
图源 视觉中国
你的身体不适
可能源于心理压力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躯体化现象正变得愈发普遍。
不久前,高中生小秦(化名)因持续咳嗽,被家长带着辗转多家医院检查,可所有结果都显示他没有器质性病变。家长一度怀疑孩子是“装病”,直到带着他来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经李英辉副主任医师详细问询和量表评估后,才最终确诊小秦患上的是躯体化障碍。“经过问询得知,孩子学习压力大,对自己要求也比较高,长期积压的情绪导致身体不适。”
无独有偶,刚出院的30多岁男士小黄(化名),也因工作压力出现剧烈呕吐症状,最终入院治疗。尽管接受了包括胃镜在内的全面检查,医生却始终没找到任何生理层面的异常。“他入院时特别痛苦,但病灶不在身体上,而在心理。”
李英辉提到,他们所患的躯体化障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诊断,与我们熟知的焦虑症、抑郁症并不相同。“这类患者最典型的特征是,焦虑、抑郁情绪并不明显,甚至有人会笃定地说自己‘情绪很好,不焦虑也不抑郁’,但他们的心理压力,其实早已通过躯体症状‘说了出来’。”
她进一步解释,虽然焦虑症、抑郁症也常伴随躯体症状,但表现各有侧重。焦虑症的躯体症状多集中在心血管系统,比如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等;抑郁症的躯体症状则更常表现为胃肠道不适、身体疼痛或头痛。而躯体化障碍的症状更为复杂多变,几乎遍及全身,比如腹痛腹胀、便秘腹泻、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咽喉异物感、气促等。
“这些症状带来的痛苦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李英辉强调,当这种无法用生理原因解释的身体不适持续存在,且病程超过三个月时,就可诊断为躯体化障碍。
别再说“矫情”
躯体化障碍的痛苦是真实的
究竟什么原因会引发躯体化障碍?李英辉指出,最主要的是压力与情绪的直接反应,当人面临压力或负面情绪时,身体会第一时间发出“警报”。“比如有些学生,一到学校就出现腹痛、头痛,这其实是紧张情绪直接投射在身体上的表现,还有很多人情绪低落时,常会伴随胃部不适、头痛或背痛,这些都是典型例子。”
“躯体化障碍患者群体比较广泛。”李英辉介绍,目前医院接诊的患者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中小学生,最常见的躯体化反应就是疼痛,比如一到学校就肚子疼或头疼;二是青年人,除了疼痛,也可能出现心慌、胸闷、感觉喘不上气等反应;三是中老年,更多表现为胃肠道不适,例如频繁打嗝、嗳气、食欲不振等。
“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检查结果正常,患者说的疼痛、胸闷就是‘装病’‘矫情’。但实际上,患者感受到的痛苦是真实存在的。”李英辉解释,这背后有明确的生理基础,当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时,体内神经递质水平会发生变化。比如大脑中的5-羟色胺失衡,就像一个“信号放大器”,会把身体原本微弱的感受不成比例地放大,“所以患者的不适,不是心理脆弱,而是神经系统真的发出了强烈的痛苦信号。”
给情绪一个出口
专家支招化解躯体化症状
针对躯体化障碍,李英辉表示,临床上一般提倡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以及患者自身的调节。“比如有的患者表现为胃肠道不适,若只吃胃药,效果往往不好,但如果用一些改善情绪的药物,比如抗抑郁、抗焦虑药,再配合心理治疗,效果就会很明显。”针对部分人担心药物依赖、副作用的问题,李英辉提到,这种情况可以先选择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效果很好,既能改善情绪症状,还能预防复发,对青少年患者来说更是首选。”
除了就医,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应对躯体化症状?李英辉建议要学会察觉情绪,感到身体不适时,先找一找压力源,明确应对压力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调整心态;其次要学会情绪表达与宣泄,多和家人、朋友沟通,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释放压力;还要掌握放松技巧,通过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方式,在压力来临时及时调整身心,减少躯体化症状的出现。
通讯员 程守勤 刘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