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先降期再手术”显奇效,胃癌转移病灶成功“清零”​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4 17:21:00

45岁的李女士(化姓)排便困难半年,伴有腹部疼痛,一直未引起重视,到医院检查竟发现是胃窦部巨大恶性肿瘤,肿瘤直径达8厘米,还扩散到直肠、卵巢等多处,当地医院断言“没手术机会”。没想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普外科副主任、胃肠外科主任医师陶庆松团队联合多学科,采用先降期再手术的方案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术后,患者体内已找不到存活癌细胞。这一创新治疗方式给晚期胃癌治疗打开新路径。

绝境:晚期胃癌伴多处转移,当地医院宣判“无手术机会”

前段时间,45岁的李女士(化姓)因腹部不适就医,镜检查提示 “皮革胃”(胃癌典型表现),增强CT进一步显示:其胃窦部存在直径达8厘米的巨大恶性肿瘤,且癌细胞已发生腹腔广泛种植转移,累及直肠前壁及左侧卵巢。当地医院评估后认为,患者已处于癌症终末期,无手术根治可能,建议保守治疗。

“我才45岁,孩子还在上学,我不想就这么放弃”,抱着最后希望,李女士及家属慕名找到擅长复杂胃肠肿瘤诊治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普外科副主任、胃肠外科主任医师陶庆松,寻求进一步治疗方案。

破局:多学科会诊,定下“先降期再手术”

陶庆松主任第一时间组织胃肠外科、肿瘤科、妇产科、病理科、影像科、麻醉手术与疼痛管理科、临床营养科等多学科专家开展会诊。经过全面评估,团队达成共识:患者虽肿瘤负荷大、转移范围广,但体能状态尚可,且通过初步分子检测提示存在免疫治疗敏感性特征,具备“转化治疗”潜力——即通过前期治疗缩小肿瘤、降低转移灶活性,为后续手术创造条件。

最终,多学科团队为李女士制定个体化方案:采用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的化疗方案,同步联合PD-1抑制剂进行免疫治疗,每周期结束后动态复查影像及肿瘤标志物,密切监测疗效与不良反应,同时由临床营养科团队全程介入,保障患者治疗期间的营养状态。

逆转:肿瘤“降期”后,微创手术精准根治

经过3个周期的规范治疗,李女士的复查结果带来惊喜:增强CT显示,胃窦原发灶明显缩小;腹腔种植灶活动度下降、粘连减少;直肠、卵巢累及部位影像学代谢活性显著降低;肿瘤标志物与炎症指标同步改善;患者体能评分提升,营养状态稳定。

MDT团队再次评估后一致认为:患者肿瘤已成功“降期”,达到手术指征,且符合腹腔镜微创手术条件。在麻醉与疼痛管理科的保驾护航下,陶庆松主任医师带领手术团队成员为李女士实施手术:通过腹腔镜技术精准切除胃窦病灶及周围淋巴结,同时中大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医师沈杨教授对直肠前壁、左侧卵巢的种植转移灶进行彻底清扫,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组织。整个手术仅在患者腹部留下一个5厘米的小切口用于取出标本,实现了“微创化、精准化”目标。

术后恢复顺利,患者很快下床活动,营养与功能锻炼同步推进。

喜讯:术后病理“零肿瘤”,免疫+多学科诊疗成关键

更令人振奋的是,术后病理报告显示:未检测到存活肿瘤细胞;达到病理完全缓解。这意味着经过综合治疗,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已被彻底清除,是晚期胃癌治疗中的“最优结局”。

为表达感激之情,李女士将特地定制写着“最美医生”的奖牌送给陶庆松主任医师团队。“听到‘病理完全缓解’的那一刻,我终于放下了心里的石头,”李女士在出院前激动地说,“从被宣判‘死刑’到如今重获新生,感谢中大医院每一位医护的不放弃,是他们一起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目前,李女士已顺利出院,后续将按计划进行巩固治疗与定期随访。

“病理完全缓解的实现,核心在于三大因素的协同作用”,陶庆松主任医师解释道:一是免疫治疗的突破性应用,打破了传统晚期胃癌仅能“姑息治疗”的局限,通过与免疫治疗联合实现“1+1>2”的疗效;二是多学科的全程把控,从“能否手术”到“如何创造手术机会”,各专科动态评估、快速决策,精准抓住治疗“时间窗”;三是微创精准的技术与全程管理,腹腔镜手术降低创伤、加速恢复,营养、康复等团队的全链路支持,则为患者耐受治疗、达到最佳疗效奠定基础。

专家建议:科学抗癌,不放弃就有希望

针对抗癌路上的病友,陶庆松主任也给出了实用建议:腹腔种植转移并非 “终点”,首先要及早就诊,通过精准影像与病理检测明确分期,为制定个体化方案打下前提;尤其对于“边界可切”的晚期患者,应主动寻求多学科帮助,多学科决策更全面;同时可关注免疫治疗潜力,与医生沟通是否存在免疫联合转化的可能,必要时完善分子病理检测;治疗期间也不能忽视营养与体能管理,要保持充足的营养支持、适度运动与良好情绪调节,即便后续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的状态,也要在医嘱下进行规范随访与必要的巩固治疗。

通讯员 刘秦杰 程倩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