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宝宝总是向着光看,对人脸没反应,问题根源在“脑”不在“眼”!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30 12:08:00

4月龄的小红(化名),是一名曾经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她慢慢出现喜欢凝视光源、无追视、无法主动伸手够物等表现,对人脸更是完全没有反应。发现异常的父母便赶紧带着小红来到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经专业团队评估,被诊断为“大脑性视障”伴全面发育迟缓。

听到这样的诊断结果,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天塌了”,但其实这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儿童保健科童梅玲主任坦言,由于大脑性视障发病早、病因复杂,且涉及眼科、儿科、康复等多学科领域,国内对其认识尚不充分,尤其在多重障碍儿童中,视觉问题常被忽视。“但早期识别与干预,是抓住大脑发育关键期、提升患儿视功能与生命质量的核心,多可逆转病情。”

团队随即为小红开展了系统性视觉康复,同步配合智力与运动训练。通过适宜的视觉刺激,训练其视觉意识、专注与追踪能力,并逐步建立视觉感知与功能活动连接,引导其在探索、操作与自理中运用剩余视力。目前,3岁的小红功能性视力显著提高,可独立行走,辨认日常物品,并完成吃饭、穿衣等自理活动。

人体的视觉系统好比一套精密的摄像设备。眼睛例如角膜、晶状体是镜头,视网膜是感光传感器。而真正将图像识别出来、赋予意义的,是大脑的视觉皮层,它相当于电脑的“显卡”和“处理器”。小红的困境并非“镜头”或“传感器”损坏,而是因新生儿时期脑损伤导致“处理器”功能受损,这就是大脑性视障——眼睛结构正常,但大脑分析视觉信息的能力出现障碍。

过去常认为大脑损伤是不可逆的,但现代医学发现,大脑拥有强大的可塑性,尤其在发育早期,能够根据经验和训练重组神经连接。康复训练正是通过持续、有针对性的视觉与认知刺激,帮助大脑开辟新的通路,代偿受损功能。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何彦璐副主任康复师指出,对于婴幼儿大脑性视障患者,干预的时机与策略至关重要。“婴幼儿时期是大脑神经连接形成最迅猛的阶段,在此根据患儿的发育水平,选择适宜的视觉刺激如高对比度图案、彩色光源,并将训练融入游戏与日常生活中,以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意愿,往往事半功倍。”

多维度的针对性训练

1、视觉刺激训练

采用不同频率、色彩、对比度、光线下的视刺激源作为训练要素,结合特定任务设计,来增强视觉中枢细胞的发育,提高视觉功能。

2、视觉信息处理训练

视觉注意训练:采用不同色彩、对比度、动态光源,激发视觉意识与追踪。

视觉-认知整合训练:将“看见”与“理解”“操作”结合,如引导伸手抓取所见物体。

功能化与环境适配: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反复练习,如辨认玩具、衣物,并在复杂环境中逐步提升其视觉处理能力。

通讯员 张沁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许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