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宽”微创小切口,为2.8公斤早产儿成功“补心”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8 21:26:00
出生两个月,体重仅2.8公斤。面对如此低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早产儿,近日南京儿童医院心胸外科联合多学科,成功实施了腋下小切口心脏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仅通过“一指宽”的小切口,就把心脏的漏洞给“补”上了。
小海(化名)来自江苏徐州,是双胞胎里的弟弟,孕34周就出生了,体重仅1.65公斤。“产检时医生就告诉我,两个孩子发育程度不同,一大一小,没想到差这么多。哥哥各方面都是正常的,弟弟不仅小,还有心脏病”,小海的妈妈魏女士说。小海在当地医院的暖箱里住了半个月,检查发现存在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肺动脉高压等,需要转院手术治疗。当地医院考虑到手术风险,建议先回家喂养一段时日,待体重增长后再行手术。然而,回家后小海很快出现了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烦躁哭闹等症状。于是7月初魏女士便带着小海来到了南京儿童医院。
南京儿童医院名誉院长、心脏中心主任莫绪明教授对小海进行了全面评估。莫教授果断决策:“病情危急,不能再等!我们可以采用右侧腋下微创小切口技术为他进行修补。”据了解,右侧腋下微创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是一种通过右侧腋下的微创切口就能完成心脏畸形矫治的手术方式。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等都可以进行,具有术后恢复快、痛苦轻等优点,其隐蔽小切口极大提升了整体美观度。这一技术近十年来在南京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得到了广泛应用。“月龄这么小,体重这么低,还是头一个,”莫绪明教授坦言,“腋下微创术式在探索初期,为确保安全,主要应用于年龄稍大的儿童。近两年来,随着技术的精进和经验的积累,我们才逐步将其安全地拓展到3个月以内的低龄、低体重新生儿群体,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考虑到传统正中开胸留下的明显疤痕可能对孩子的未来心理成长造成影响,为小海选择腋下微创路径是最优方案,既能治愈心脏疾病,又能最大程度守护他的身心健康。”
7月15日,经过详尽的术前准备,莫绪明教授带领手术团队为小海进行了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在麻醉科、体外循环团队的协助下,医生首先在小海右腋窝处切开“一指宽”约3厘米的切口,从肋间进胸,用手术牵开固定器,随后莫绪明教授借助手术放大镜在极其有限的操作空间下,凭借多年的经验积淀和技术储备,成功修补好了心脏上的洞。得益于微创手术的优势,小海术后恢复顺利,很快便从重症监护室转回普通病房。令人欣喜的是,他呼吸急促、吃奶不佳等情况得到明显改善。8月4日,小海准备出院了,魏女士欣慰地说道:“最让我们惊喜的是手术切口,藏在腋窝里,不特意去找几乎看不出来。要是不说,真不知道孩子经历了这么大的心脏手术!
小海的案例正是现代医学追求“治愈与美学并重”的生动体现。随着健康需求的提升,家长不仅关注疾病能否治愈,更重视手术对孩子身心长远的影响。右侧腋下微创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选择。近日莫绪明教授还为一例9个多月复杂先心的孩子成功实施了腋下微创心脏手术。来自阿联酋的患儿爸爸表示:“孩子自出生就一直跟着莫院长随诊,最近听说可以采取微创的手术方式,就决定尽快手术。”目前孩子已顺利完成手术,转入普通病房了。
据悉,该项技术在南京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已成为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的首选术式,目前已成功实施1500余例,2.8公斤的小海是目前该院接受腋下微创“补心”手术年龄最小、体重最低的患儿。未来,南京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团队将继续致力于该项技术的精进与推广。一方面,科室将深入探索其在更低体重、更复杂先心病患儿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边界;另一方面,科室将积极联合全国儿童心胸外科同道,共同制定婴幼儿右侧腋下微创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的专家共识和临床指南,推动该项技术在更广范围内规范、安全地应用,让更多先心病患儿享受到微创技术带来的福祉。
其他手术患儿术后切口恢复情况
通讯员 张艾萱 仇锦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