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B座西窗

繁星|在野鹿荡望星空

来源: 扬子晚报

2025-05-27 11:28:00

观音柳的枝条在晚风中画出温柔的弧线,玉米秆挺着沉甸甸的穗子昭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季节,野鹿荡波光粼粼的水面闪烁着细密密的星光。九船渡的九条古船泊在夜色里,于斯抱膝坐在船头,忽然心头一颤——这样澄澈的夜,这样灵动的河,这样清亮的星子,似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早已相遇。他仰首向天:我们可曾相识?

记忆如闪电劈开夜空。阿里!那个遥远的藏地,格桑花盛开的草原,那个时而唤他叔叔时而叫他哥哥的藏族男孩,脸颊上永远挂着两朵高原红。十八年的西藏岁月,十八年的星空凝望。当年那个满腔热血的大学毕业生,如今已在家乡的小院里喝茶品茗,却依然有着仰望星空的习惯。只是望的方向变了——从前在可可西里的帐篷外想念江南水乡,思念绵长;如今在江苏的庭院里怀念雪域高原,想得心疼。

这种思念催生了一个奇迹。在八万上海知青曾经垦荒的土地上,他带领团队在空寂荒败的知青农场旧址,建起了知青纪念馆。从最初的几间老屋的旧馆,到如今恢宏的地标建筑。于斯回到故乡,总爱坐在石桥上思量:半生匆匆而过,这辈子,还能为眼前这片土地做些什么?

南黄海的秘密最终俘获了他。当得知脚下这片土地曾是万年前古长江的入海口,他的心跳与潮汐产生了共鸣。从西藏沱沱河到眼前的野鹿荡,于斯感觉到有种使命在召唤:将此处建成国家地理地标。

十六年前的无名之地,如今被称作“野鹿荡”,成为六位来自广东、福建、上海、天津、江苏等地退休老人的理想国。他们素不相识,却同样被这片土地的神秘力量召唤。在茵陈草间萤火虫的微光里,在麋鹿奔跑撒欢的蹄声中,在飘着米酒香的古船上——米酒是盛在一个褐色的坛子中,有一个若自来水龙头似的开关,一拧醇香的米酒就汩汩而出,而一个宏大的构想也逐渐在于斯的头脑中清晰起来。

他要在这里建一个“暗夜星空保护地”,使这片200公顷的荡滩,最终成为我国沿海地区首个暗夜星空保护地,长三角地区唯一的星空庇护所。六双布满皱纹的手紧紧相握,于斯将个人的星空情结升华为守护星空的共同使命。

我驱车沿着临海公路一路向南,南黄海海风清冽的气息拂面而来。

在入口处,《野鹿荡宣言》昭示着这片土地的神圣:“在人类足迹遍布全球的今天,这里依然保持着万年前的生机……”于斯带领团队播撒的数十万茵陈草籽,如今已化作萤火虫的海洋。夏夜,这些地上的星辰与天穹的星光交相辉映,麋鹿的身影在星光中时隐时现,构成一幅自然和谐超越时空的巨大画卷。

创建这个社会力量主导的生态保护区,需要多少不眠之夜?多少艰难求证?多少奔走呼号?于斯只是说:“以公益之心,尽微薄之力,聚天下之友,护美丽星空。”于斯的誓言如磐石一样坚定。这简单的二十个字,承载着多少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此刻,星河倾泻而下,与草间的萤火、水面的波光编织成神秘的星网。中国第三个“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的称号,是对这群守护者最好的礼赞。

“我老了,而野鹿荡正年轻。”于斯深情的低语在漫天星光里久久回荡。古船轻轻摇晃,仿佛载着整个银河系的重量。在这万古长江的故道上,在这神秘美丽的东方湿地上,一群人的星空梦想,正在化为现实。

作者:张晓惠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