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温故 | 萧军和诗祭萧红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22 14:36:00
1942年1月22日,女作家萧红在贫病交加中殁于港岛。时值非常时期,社会秩序混乱,遗体遂于两日内火化,骨灰分葬两处,其中一部分葬在浅水湾畔。暂留香港的萧红友人叶灵凤和戴望舒,曾在半年后到那里探访过萧墓,并拍照留念。此后人事倥偬,似乎没有多少人再去那里凭吊。
萧红萧军合影
1956年11月,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陈凡从香港撰就一篇谈萧红墓近况的短文并诗,邮寄北京人民日报社。约一周后的12月5日,诗文很快刊出。文中提及,三年前,当作者去浅水湾探墓,发现原本由水泥围筑的圆圈内,坟地已被人填平,上面搭了帆布棚,竟作为卖汽水食物的摊子,“天天任人践踏,杂垢遍地”。因有迁葬之议。附带一首七律:“年年海畔看春秾,每过孤坟息旅筇。黑水白山乡梦渺,独柯芳草旧情空。沧波不送归帆去,慧骨长堪积垢封?生死场成安乐地,岂应无隙住萧红!”该诗所表达的意思与文章一致。
《人民日报》读者众多,影响力巨大,陈凡的诗文很快为萧军见到,即在次日日记中留下一则纪录(刊《萧军全集 20》“日记 第三辑 五十、六十年代”,华夏出版社2008):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五日,于人民日报偶见《萧红墓近况》一文,作者陈凡先生并有七律一章,读之殊黯然,兹依韵成诗一章为记。
碧海春归桃李秾,萧萧苦竹又篁筇,天涯骨寄荒丘冷;故国魂招紫塞空。芳草绵芊新雨绿;沧波浩森乱云封。乡心何处鹃啼血?十里山花寂寞红!
与此同时,萧军还将这首诗托人民日报社寄给了香港大公报社,并于次年1月9日由该报“大公园”副刊发表,题为《萧军寄诗遥祭萧红》。陈凡在诗前拟有几句附言:
我于去年十二月五日,在北京《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短文,主张迁葬浅水湾的萧红墓。最近由《人民日报》转来萧军先生的信和一首和诗。萧军与萧红均为东北籍作家,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与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先后出版后,同享盛誉。早年二人同居,及后因故分手,萧红来港,终死于海隅。近年以来,我们很少看到萧军的作品。直到解放以后,才见到他的一本小说《五月的矿山》。现将他给我的信和诗交与“大公园”编者发表,想亦关心文坛消息的读者所感兴趣者也。
并将萧军来函排印刊出:
陈凡先生:
读尊文《萧红墓近况》及诗,其情殊悲!惟以力之所限,无助于死者,谨依先生原韵成诗一章,用酬先生“古道肝肠”之高谊耳!
报上刊出的和诗,与2008年华夏出版社《萧军全集20》里的内容对勘,有一字之差,即将第三句中“天涯骨寄荒丘冷”的“寄”字,易为“葬”,使意思更为直白。不知是萧军自己还是陈凡改的。祝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