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心脏日|治疗卵巢癌期间七旬阿姨四年遭遇四次心梗!为何肿瘤治疗会“伤心”?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8 21:23:00
“身患肿瘤,最终却因心脏而倒下。”这一看似有悖常理的现象,正悄然发生在许多恶性肿瘤患者的身上。为何肿瘤治疗会“伤心”?又该如何帮助肿瘤患者减少心血管意外事件,做好预防?9月29日“世界心脏日”到来之际,记者专访了南京市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汤涌。
图源 视觉中国
卵巢肿瘤盆腔转移,化疗期间反复拉响“心脏警报”
“四次手术,面对的却是同一颗心脏。”提起患者秦阿姨(化姓),汤涌主任的思绪仿佛又被拉回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手术时刻。今年72岁的秦阿姨,人生后半程与一场漫长的疾病抗争紧密交织。多年前,“卵巢肿瘤”的诊断将她推向了首次手术台。然而病魔顽固,肿瘤出现了转移,她的抗癌之路也随之延伸至化疗、生物治疗与靶向治疗等多重战场。
四年前,就在秦阿姨全力对抗肿瘤之际,第一次急性心肌梗塞骤然发作,生命亮起红灯。“造影显示她的冠状动脉局部堵塞,血栓形成,情况危急。”汤涌主任回忆,当时专家团队迅速完成了一场紧急介入手术,清除血栓、植入支架,为秦阿姨抢回了一线生机。
这本是心内科成熟的技术,也为多数患者重启了正常生活之门,可对秦阿姨而言,竟然因为需要持续肿瘤治疗,不久之后第二次心梗再次向她袭来。“当时我还以为是不是做了支架的病灶处复发了,结果再造影在看,发现是其他的血管又出现了问题。”
汤涌主任告诉记者,从首次心梗发作算起,短短四年间,秦阿姨的心脏竟接连拉响了四次警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她此前并没有相关病史。可这四次心梗,发病位置却不尽相同,有的发生在至关重要的左主干,也有出现在其他血管分支,每一次都是由于血栓形成或血管狭窄,导致心肌供血严重受阻,最终引发梗死。”
为何肿瘤治疗会“伤心”?
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进步,专家直言,其实与之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肿瘤心脏病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应运而生。
在汤涌主任看来,肿瘤治疗易“伤心”离不开几大因素。一方面,随着肿瘤治疗水平提升,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年龄增长,心血管问题随之显现。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本就高发的老年心血管疾病,与肿瘤共存的情况也愈发常见。
另一方面,现代肿瘤治疗强调“带瘤生存”,患者需长期接受药物治疗,而部分抗肿瘤手段可能伴随心血管副作用。汤涌主任举例道,自己曾接诊一位80多岁正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因胸闷、气喘就医。“虽然药物有效控制了肿瘤,但因为药物对心肌损伤造成炎症反应,同时也引发了免疫性心肌炎。”
与此同时,汤涌主任细数,一些肿瘤治疗还可能会对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心脏瓣膜、心包,以及凝血带来影响。
心脏肿瘤学方兴未艾,治疗前须将心血管风险评估“前置”
肿瘤治疗不能轻易中断,因此治疗前的全面评估至关重要。近年来,汤涌主任深耕心脏肿瘤学。他指出,在启动抗肿瘤治疗前,建议对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以协助肿瘤团队合理选择药物、开展患者教育,并制定个体化的心功能监测与随访方案。
“部分肿瘤患者本身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这些都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若未经充分评估即开始肿瘤治疗,药物机制可能诱发或加重心血管事件。”汤涌主任进一步解释道,药物作用具有全身性,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同时,也会影响心脑血管系统的正常血供,带来潜在风险。因此,在用药选择上需综合权衡。
汤涌主任强调:“所有患者在肿瘤治疗前都应接受心脏评估,完成相关检查,并依据结果制定应对策略。”治疗过程中还需定期复查心脏功能,动态监测心肌是否受损、心电活动是否正常、血管是否出现阻塞,以便及时干预。必要时,可提前使用预防性药物降低血栓风险,全程守护心血管安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视频 吕彦霖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