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苏超”常规赛回眸| “十三太保”城市记忆⑦山海相连,球情相燃——当“苏超”成为连云港的城市记忆坐标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8 20:58:00

2025年夏天,连云港盐河巷夜市比往年更喧闹。晚风裹挟着海鲜烧烤的香气,与露天大屏前球迷的呐喊交织,一场名为“苏超”的足球赛事,正重塑这座海滨城市的夜晚。连云港队虽未登顶积分榜,但“苏超”留下的远不止胜负——它是关于城市认同、经济活力与文化共鸣的集体记忆。

一屏一世界:露天观赛与市井烟火的共鸣

在连云港,从盐河巷到连岛大沙湾,十余块高清大屏成为“苏超”的“第二现场”。屏幕前,球迷们手捧啤酒、吃着销量翻倍的海鲜烧烤,身后是海浪声与助威声的合奏。一位带着孩子观赛的市民感慨:“小时候全村人挤着看露天电影,现在带孩子看球赛,那种聚在一起的热闹劲儿,好像又回来了。”

这种“露天模式”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社会需求的变迁。连云港凭借山海资源,将观赛点与景区、夜市融合,打造“观赛+文旅”的复合场景。凭球票可享受景区优惠、夜游路线折扣,让一张门票成为打开城市消费的“金钥匙”。赛事期间,连云港酒店预订量增长超300%,海鲜摊主李师傅笑道:“比赛日忙到凌晨,好多外地球迷还问我孙悟空老家怎么走!”

草根英雄:球员与志愿者的“城市荣誉战”

“苏超”的赛场上,职业球员仅占5.6%,更多是消防员、摊主、上班族等普通人。连云港队的门将吴雨宝是一名消防员,训练需协调值班时间;后卫穆家鑫从事IT工作,平时还要上班敲代码。他们的故事,让足球褪去精英标签,回归草根本色。

志愿者同样是“苏超”记忆的书写者。在连云港主场,大学生志愿者小王形容:“球迷喊‘战斗!连云港’时,我浑身起鸡皮疙瘩——那种自豪感,比做任何兼职都强烈!”赛事期间,本地志愿者团队扩容至500人,他们的服务被球迷称为“最暖心的城市名片”。

从“散装”到“拼图”:地域梗文化下的城市认同

江苏素有“十三太保”的戏称,而“苏超”将这种“散装”态势转化为良性竞争的文化纽带。连云港与盐城组成“海鲜兄弟连”,与苏州的互动被戏称为“阿苏,我一见你就笑”。这些梗文化背后,是城市特质的幽默表达:连云港以“孙悟空故乡”为IP,推出主题文创。

地域认同更升华为跨城合作。连云港与延安、无锡签署三城文旅联动倡议,借“苏超”打造“红色研学+滨海度假”线路。正如连云港苏超mc大庆所说:“比赛把不同城市的人聚在一起,大家不再是对手,而是共同为足球喝彩的伙伴。”

流量变增量:赛事IP如何点燃城市经济

“苏超”的经济撬动力惊人。连云港凭借赛事实现“全域是主场”,端午期间景区预订量同比增长305%,异地消费占比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短期流量正转化为长期增量。例如,连云港借势推出“赛事+非遗”计划,在海边球场展示贝雕、剪纸等技艺,让传统文化搭上体育流量快车。

数据显示,“苏超”单轮现场观众可达18万人,带动全省文旅消费超65亿元。连云港市文旅局负责人指出:“过去靠景点吸引游客,现在用赛事引流,消费链条从观赛延伸至餐饮、住宿、夜游,真正实现‘全时消费’。”

足球终会落幕,城市记忆永存

当“苏超”赛季结束,连云港的露天大屏或许不再播放比赛,但赛事留下的改变已然生根:夜市摊主学会了用“球星同款”招揽顾客,志愿者团队转型为城市服务中坚,孩子们在沙滩踢球时仍会模仿球员的倒钩射门。正如一位球迷所说:“以前觉得连云港只是普普通通的城市,现在因为它有一支为我们而战的球队,我觉得这里更是家乡。”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锐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