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校馆弦歌|跨越88年,青年“接棒”和平之约

来源: 交汇点新闻

2025-09-28 20:57:00

  9月24日,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的拉贝故居内,游客络绎不绝。一名参观者在留言簿上郑重写下:“给世界以和平,给人类以慈悲,拉贝先生的精神品格万古长青!”一旁,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的新成员培训正火热进行。越来越多的青年,用行动延续着88年前约翰·拉贝与中国的和平之约。

  南大青年带拉贝故事走出国门 

  1932年至1938年,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约翰·拉贝在小粉桥1号居住。1937年南京沦陷后,这座青砖木构小楼成为南京安全区25个难民收容所之一,小小的院落庇护了600多位难民的生命;拉贝更在此写下《拉贝日记》,以亲历者视角记录日军暴行,为历史留存铁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将“拉贝故事”带出国门,在德国汉堡开办“我的邻居:约翰·拉贝”展览。展览现场,拉贝的数字分身惊喜“重生”,屏幕前,拉贝曾外孙克里斯托弗·莱因哈特久久伫立,眼眶微红:“你们让曾祖父的故事‘活’了过来,友谊真的需要这样一代代握在手里。”

  展厅内,数百位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在展板前驻足。团队成员张诗涵看到观众眼中的专注,深刻地感悟道:“和平需要不断解释、沟通、理解,我们没亲历苦难,但选择去理解、讲述,在一次次讲解、展览中,传递和平的愿望。”

  这支让莱因哈特动容的队伍,汇聚了多学科力量:有解读《拉贝日记》的德语系学生,有为历史资料做数据图谱的理科学霸,还有将拉贝故事绘成绘本的艺术生。2021年6月以来,团队依托《拉贝日记》开展口述史研究,目前已进行近60场口述史采访。

  “我们不是在‘做历史’,而是为历史留存声音。”团队成员李芷瑶翻出手机里的采访录音。今年6月,他们对话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之子黄兴华,录音里,黄兴华哽咽的声音清晰传来:“我母亲9岁时,攥着外公的衣角哭着喊‘别走’,日本兵用枪托狠狠推开她。那一次分别,竟是天人永隔。”这样的采访,对于团队来说,就像是和时间赛跑,每一次都弥足珍贵。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后代、拉贝与辛德贝格后人……截至目前,团队已采访历史亲历者及后人11人。

  一墙一物皆为和平“活教材” 

  从“讲述”到“传承”,和平不是口号,而是“每一分热”的传递。今年暑期,拉贝故居参观人数较去年增长近10倍。

  “这栋1932年建成的青砖木构小楼,不用说话,就把1937年的历史讲透了。”站在梧桐树下,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主任杨善友指着故居斑驳的墙面感慨。作为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保护难民的“活遗址”,这里不仅藏着珍贵史料,更成为人们触摸历史、反思战争的重要坐标。

  “今年9月18日,一批日本友好客人专程来访,他们反复翻看展柜里的难民登记册。”杨善友回忆,客人参观结束后表示,来之前虽听过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故事,但站在拉贝当年保护的难民名单前,看到册子里密密麻麻的名字与鲜红手印,才真正明白,这不是“传说”,而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事。

  在杨善友眼中,拉贝故居是一份沉默的“实物档案”,难民签名簿上,手印与签名触目惊心。

  “南大新生入学,拉贝故居是必来之地。每次带新生参观,我都会说‘没去过拉贝故居,不算真正了解南大的精神’。”杨善友严肃地说。除了大学生,中小学也将这里当作“校外课堂”。今年暑假,多批小学生来参加夏令营,“不是我们主动组织,而是学校、家长主动联系。大家慢慢意识到,历史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站在‘发生地’才能真正读懂。”

  “每当外国友人来访,我都会把他们带到这块展板前,告诉他们中国青年一代从这里汲取的,是历史的养分、大爱的胸怀与和平的信念,而非仇恨。”杨善友指向一块展板,上面写着:“南京是拉贝留下感情的地方,希望拉贝的理念永远流传下去,播撒和平美好与爱的种子。”

  越来越多人成为历史“见证者” 

  技术的赋能,让历史传承有了更多可能。“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还开发了与拉贝并肩作战的丹麦人辛德贝格的“数字分身”。在辛德贝格数字分身AI对话框内,若输入“1938年你做了什么”,系统会依据史料弹出辛德贝格在南京安全区的工作记录;针对《拉贝日记》,成员们还进行数据清洗与整理,为建立历史数据库打下基础。“我们不是简单‘复原’历史,而是用年轻人熟悉的方式让它可感可知。”团队成员火愈承解释道。

  团队还用AI技术修复了辛德贝格在南京的影像。其中一张照片里,辛德贝格站在难民庇护地江南水泥厂中,一手轻抚孩童的头,一手高举丹麦国旗。这张“上色”后的老照片在丹麦展览时,当地观众直观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温度。

  “参观故居不是‘看新鲜’,而是要从拉贝的故事里学做人、学做事。”杨善友认为,每一位参观者都该学会选择与担当:“拉贝当年是自由人,完全可以离开南京,但他选择留下;回德国后,他因纳粹身份被审判,却也因保护难民的行为,让后代受益。”他语重心长地说,反思历史不是为了“记恨”,而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

  “故居不是‘文物仓库’,是‘传承的桥梁’。”拉贝的曾外孙莱因哈特也认同这种传承:“友谊的延续需要交流。我会带孩子去南京,告诉他们拉贝的故事。也许这能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等他们长大,就能忆起拉贝的事迹,将这份友谊传承下去。”他直言,遗忘是可怕的,“一个国家若是忘记自己的历史,就不能够进步。”

  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将拉贝故事带到德国、丹麦,也将在国外收集的拉贝旧物带回故居。火愈承望着拉贝故居窗外的梧桐树,感慨道:“拉贝用日记为历史存档,我们用青春为记忆续章。让每一个听过拉贝故事的人,都成为和平的‘参与者’,这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