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汇

糖友不必做“苦行僧”:巧吃、常动、宽心,生活照样甜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2 18:38:00

聚餐宴请、亲友团聚,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如何在享受欢聚时光的同时保持血糖稳定、体重可控,是一项重要的健康课题。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刘超教授在近期采访中深入阐述了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理念,他强调:“糖尿病管理是一场‘岁月与共’的长期任务,不是一味地让病人‘管住嘴、迈开腿’,而应是用更好的方法让患者与疾病共处。”

饮食管理:巧吃会吃,血糖稳得住

糖尿病日常饮食并不等于完全禁食或极端节食,关键在于“吃得聪明”。刘超教授建议糖尿病患者采取“预餐法”控制进食顺序,即先喝汤、再吃蔬菜、随后摄入蛋白质类食物(如鱼、蛋、豆制品),最后才吃主食。这样的顺序能有效增强饱腹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避免餐后血糖急剧升高。

不少人观念中“少吃多餐”是控制体重和血糖的常用方法,但刘超教授提醒:“大家记住,少吃多餐也很容易长胖的。从医学方面而言,每次进食都会触发身体的饥饿反应,久而久之体内就会代偿。”与此同时,零食、点心、含糖饮料等,往往并不能让正餐“少吃”,反而无形中加大了隐形热量摄入。

此外,糖尿病人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用“5+2”轻断食法,即1周内5天正常饮食,其余2天将饮食控制在正常量的1/4。刘超教授以自己的经验为例,当他周三到周日出差需要在外就餐时,饮食就比较随意,但周一周二会适量控制总热量摄入,这种“5+2”的方法可以很好地维持体重。

运动调节:动在平时,不要当成“硬性任务”

聚餐较多时,是否必须加大运动量?每天走20000步能抵消大餐带来的影响吗?糖尿病人是不是每周一定要保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刘教授指出:“运动的核心在于‘坚持’而非‘强度’,规律的身体活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稳定血糖水平。”他提出了更人性化的运动理念: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尽量避免久坐,常起身活动四肢,不要把运动当成必须“打卡”的硬性任务。除了传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外,他特别糖尿病患者尝试“高强度间歇运动”,例如每天跳绳5-10分钟,或采用“快走+慢走”交替的方式进行短时锻炼,效果不亚于长时间运动。

刘超教授还提醒,不应忽视脑力活动带来的能量消耗,阅读、思考、交流等脑力活动对基础代谢有一定贡献:“大脑消耗的热量占25%,经常动脑思考的人往往体型较瘦,这就是脑力活动带来的代谢益处。”

心态建设:信任医学,与疾病和平共处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现如今糖尿病管理领域出现了很多效果良好的药物,能管控制体重、降低血糖,还能保护心、肝、脑、肺、肾等重要器官,例如临床上目前一线首选的SGLT2抑制剂,也就是格列净类药物,这是医学进步带给患者的积极变化。”刘超教授进一步指出,糖尿病已经进入针对“十高两低”的综合管理时代,即对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体重、高尿酸、高炎症反应、高胰岛素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骨质疏松、肌少症等代谢综合征进行综合管理。

刘超教授指出,药物研发和诊疗技术不断进步为医生提供了更多有力“武器”,也让患者长期病程管理更加有信心,“医学的最高温度,是在长期‘岁月与共’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成为患者可靠的精神支柱。”

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饮食安排、灵活的运动方式与积极调整心态,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美食与健康的平衡,在岁月与共中享受温馨、安康的生活。最后,刘超教授用一句温暖的话语鼓励所有糖友:“希望大家一起把我们的“体”“貌”管理做得更好,过上更加健康幸福的生活。”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