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 | 园子“大了多了”,演员的“气”跟上了吗?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6 13:57:00
9月5日晚,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在杭州金沙湖大剧院盛大开幕,璀璨灯光下,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的一番感慨却道出繁华背后的冷静思考:“这二三十年来,盖了太多新剧场,园子大了,有点演不过来了,气力不一定撑得住太大的场子。”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大剧院和文化艺术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濮存昕的这句大实话引发了网络热议,也向整个行业发出了灵魂拷问。
纵观全国,戏剧场馆正迎来数量与规格的双重飞跃。如今的大剧院基本上可容纳千人左右,甚至不乏三层挑高结构。西安的赳赳大秦剧场以4393.403平方米舞台面积创下“最大的剧院舞台”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全球首个行进式高科技剧院;预计2028年亮相的杭州音乐厅将设1700座,台州大剧院规划1500座,重庆都梁大剧院被设计为“一馆两剧场”模式,等等。不仅如此,从繁华商圈到文创园区,从博物馆到老建筑,还有一批融合演艺、消费、社交、旅游等功能的“演艺新空间”相继涌现,以“小而美”的特质丰富着城市文化景观。
我们确实拥有了相当多的“戏剧殿堂”,可当舞台的场子越来越大,灯光等多媒体效果越来越酷炫时,演员的那口“气”是否足以充盈整个殿堂呢?观众的“心”又是否真正被打动了呢?这些问题,不应只是艺术家的忧虑,更应成为行业共同的反思。
戏剧,说到底是人的艺术,而非建筑的艺术。面对越来越大的“园子”,濮存昕担心演员的嗓子拼不过三层楼的空间,当然了,他所感慨的“气力”,不仅是嗓音够不够洪亮,身段够不够舒展,更是文化积淀的厚度、艺术锤炼的深度。在追求场次、上座率和票房的同时,我们是否渐渐忽略了戏剧最本质的那口“气”?濮存昕对青年演员提出了很多期望:有这么多这些新的剧场,青年演员不应该只停留在“念念台词唱唱调调”,而是要苦练基本功,提高技术素养,更要怀揣对舞台的敬畏与对观众的热忱。濮存昕说“要以技术的支撑焕发起剧场的生命”,这句话点出了当前戏剧教育的一些误区:重外在而轻内在,重形式而轻神韵。要真正撑起这些宏大的舞台,只能靠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和对艺术始终如一的信仰。在技术之上构建的有生命力的戏剧世界,是戏剧人永远的课题。
此外,剧院建设也需要从“硬件的面子”,走向“运营的里子”。如果缺乏优秀剧团作支撑、良性的演出市场和市民真实的观演需求,再豪华的剧院也有可能变成城市的负担。对剧院来说,观演只是一部分,更应让艺术真正融入市民日常——比如打开排练厅,举办公众开放日,让大家可以随时看到剧院日常,近距离感受艺术诞生的过程,这种“无门槛”的文化浸润,才是大型观演建筑所能带来的独特附加值,也是艺术真正走入人心的重要方式之一。
剧院数量增多和硬件提档升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戏剧的真正繁荣,从不在于舞台的宽度,而在于艺术的深度。当我们走进剧院,期待的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心灵共鸣。这需要演员撑得住场子,剧目对得起台子,最终让观众在掌声之外,获得长久的回味与感动——这才是我们真正期待的、有生命力的戏剧世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