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话绘 | 城市治理不能绕“梅花桩”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8 18:41:00
近日,河北廊坊安次区葛渔城镇一马路上5个粗大的水泥墩上了热搜,这些墩子错落排列,状如梅花,被网友戏称为“梅花桩”,5个墩子堵住了整个路面,来往车辆只能小心翼翼缓慢绕行。据葛渔城镇政府工作人员解释,之前有许多大车把路全碾坏了,并且大车经过也影响周边群众休息,群众屡有投诉,所以才设置了限宽墩。
设桩的初衷本无可厚非,但“梅花桩”一立,矛盾便换了模样:货车司机被迫绕行15公里,每月多花数百元成本;即使是小车,在“梅花桩”间穿行,也抖抖豁豁、险象环生;更要命的是,桩间距窄于消防车轴距,若遇火情,应急车辆“绕不开”也“进不来”,民生安全反而没了保障。这种“解决一个问题,制造两个新问题”的操作,本质是治理中“避重就轻”的惰性——绕开了“如何平衡居民安居与货车通行”的核心矛盾,用简单粗暴的“堵”,替代了精细周全的“疏”。
真正的治理智慧,该是“不绕桩”的直面与统筹。比如可划定货车专用绕行路线,避开居民区核心路段;在居民窗外加装隔音屏障,缓解噪声困扰;再配套夜间限时通行政策,既给居民留“静”,也给司机留“路”。
好在相关部门听进了网友的建议,第二天就组织现场踏勘,拆掉了挡路的水泥墩,并将制定更为严谨科学的措施,妥善处置后续问题。
“梅花桩”拆了,更该拆的是“绕桩式”治理思维。唯有俯下身听居民的抱怨、坐下来问司机的难处,把问题想在前面、把方案做在细处,才能真正打通治理的“堵点”。(漫画 张叶 评论 景洁 王亚楠 策划 殷小平)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