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三人行|热搜时代,但是还有书籍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3 19:29:00
《但是还有书籍》前两季都是高分口碑纪录片,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学性,相较于前两季,第三季在内容的侧重点上有变化,但依旧还是非常动人。
有变化,但依旧感人
《但是还有书籍》第三季将目光更多的放在了社会观察上,第一集盲人文学让观众感受到了平日很少接触到的盲文出版是怎样的,从盲文出版的编辑校对过程、盲文图书的推广、盲文图书出版的难题等方面,让很多人第一次了解到盲文校对与常规出版读物校对的不同,全方位呈现了在明眼人未曾留意的角落,身处黑暗世界的盲人如何从书籍中汲取生活的力量。
其中,因先天性青光眼在12岁失明的盲文校对史然的故事让人尤为感动,因为失明她性格变得孤僻沉默,因为接触到了盲文书,所以找到了自己和世界交流的另一种方式,从书籍中找到慰藉,也是因为盲文书,她在不断寻求从事盲人按摩之外的出路,最终找到了中国盲文出版社,每校对一本盲文书,都是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穿梭,学习不一样的知识,感受不一样的故事。在黑暗中,书籍让盲人挣脱身体的枷锁,抵达精神的旷野,也许没有什么比这个故事更能够诠释这部纪录片的标题“但是还有书籍”了。沈昭
碎片时代阅读有力量
当短视频持续吸引着现代人的注意力,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3》的悄然回归显得很珍贵。这次关注的视野也更开阔了,从盲文校对员、家政工作者到文学译者,照亮了很多被遗忘的角落,很多观众从第一集就开始泪流满面。
当镜头直面图书行业困境,堆积如山的库存书、日渐萎缩的阅读人群,纪录片却给出了坚定回答——书籍始终是“心灵停泊的坚固方舟”。在流量至上的时代,这部纪录片不追逐热点,持续以书为媒,走进爱书之人的内心世界,见证文字如何让普通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书写者。
历经三季,粉丝不减。它总以文学的、诗意的、审美的目光,在不同情感和群体之间流连,形成一种双向的流动。从盲童指尖触摸的第一行盲文,到范雨素在出租屋写下的第一个句子,纪录片用最朴实的镜头告诉我们,“当世界喧嚣不休,幸好还有书籍,让每个孤独灵魂找到归航的灯塔”。从这个角度来说,纪录片本身就已经成为了这个社会不可多得的精神读本。所以真的很庆幸,幸好还有书籍。 孔小平
纸页翻动时,总有星光落满怀
先天性青光眼患者史然,失明后凭借指尖摩挲盲文书籍,重拾生活的勇气,从盲文校对员起步,十五载如一日,为盲人读者 “校对” 出清晰的精神世界;中国盲文图书馆副馆长何川,自身因病失明,却致力于盲人阅读推广,发明听书机、组织盲童读书会,携手民谣歌手周云蓬,让盲童也能在文字的星河中畅游。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阅读超越了视觉限制,成为挣脱身体枷锁、抵达精神旷野的翅膀。
马来西亚华语作家黎紫书,以《流俗地》在女性书写、南洋华人历史书写领域奋力突围,用文字回溯往昔如地狱般的生活,书写逃离与漂泊;打工者范雨素,在生活的重压下,借文字记录底层群体的酸甜苦辣,完成自我命运的掌控;林白则聚焦女性的困惑、痛苦与觉醒,从自身经历出发,在作品中袒露女性的挣扎与探索。这些写作者,诠释着书籍与写作对灵魂的滋养。
在短视频汹涌、信息如潮的当下,人们的注意力被切割得七零八落,深度阅读似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但是还有书籍》第三季宛如一股清泉,悄然流淌进大众视野,延续着前两季的口碑,豆瓣评分稳定在高分段,再度唤起人们对书籍、对阅读的热忱。
感觉新一季的镜头视角进一步拓宽,叙事笔触愈发锐利。它不再仅仅着眼于传统意义上的书籍创作者、出版者,而是将目光投向更为多元的群体,勾勒出一幅更为宏大且细腻的书籍与人共生的时代图景。张楠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