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别让科普成“独演”,全民登台才够“精彩”

来源: 盐城新闻网

2025-09-12 18:06:00

  九月的神州大地,一场全民参与的科普热潮正在涌动。日前,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全面启动,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公众提供覆盖广泛、喜闻乐见的科普服务,让科学知识走出实验室、走进生活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此次全国科普月亮点纷呈,活动精心设置了六大版块,涵盖主场活动、特色行动、科普报告、阵地体验等多元内容,全国各类科普活动超过10万场。科普剧、游园会、科学运动会等活动广泛开展,系列科普地图、科普研学路线陆续发布,全国百家科技场馆“科学之夜”持续举行,200多场科学大师剧火热上演,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开学季等节点的活动广泛开展……一系列活动极大丰富公众的科普体验,让全社会科普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参与面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

  科普月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激发全民对于科学探索的渴望,为创新发展厚植土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馆建设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效能持续提升。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科普工作呈现蓬勃的良好局面,科普工作经费筹集额达215.06亿元,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共计215.62万人,全国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共计1779个。值得一提的是,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科普工作的“润物细无声”。近5年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4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5.37%,提前实现2025年阶段性发展目标,这正是长期以来科普工作深耕细作的成果。

  让科普月的“热度”转化为科普事业的“长效”,关键在于持续优化供给、提升服务质效。一方面,科普需“扎根本土”,让科学知识更“接地气”。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底蕴、产业特征以及民生需求,科普需因地制宜,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调动公众参与科普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科普工作需“拥抱创新”,让传播形式跟上时代步伐。如今,不少科技馆引入VR技术,让大众“进入”原子内部、登上火星表面,获得沉浸式的科普体验;科技人员通过直播连线,实时为大众答疑解惑;短视频平台上的“科普达人”用通俗语言解读前沿科技……这些创新形式让科普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让科学真正“活”起来。

  科普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学校要把科学教育融入课堂,让孩子从小养成科学思维;企业要发挥技术优势,把前沿成果转化为科普内容;媒体要创新传播形式,用VR、直播、短视频等新技术让科普“破圈”;社区要建好科普阵地,打通知识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只有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协同”的格局,才能让科普告别“一阵风”的短暂热闹,真正融入日常、成为常态。

  首个全国科普月,是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新起点,更是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新契机。以此次科普月为契机,加大科普工作力度,让科普引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为国家创新发展筑牢根基,让创新活力在全社会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