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零碳园区勇当“碳”路者 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
来源: 扬州日报-扬州网
2025-09-12 16:54:00
屋顶光伏铺展“蓝色海洋”,智能车间跃动数据脉搏,废弃资源上演循环“魔法”——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扬州正在建设的智慧零碳园区的现实图景。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工业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绿色转型压力。2023年5月,扬州经开区启动智慧零碳园区建设试点示范,在加速绿色产业集聚、零碳能源供给、碳足迹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创新探索。
“建设智慧零碳园区,不仅要实现碳减排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调优结构,走出一条‘产业升级、生态优先、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新路径。”市委常委、扬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张利表示。
历经两年建设,智慧零碳园区如何“减排不减速”,勇当“碳”路者、奋力向“绿”行?记者就此展开了深入采访。
能源利用“加减法”该怎么做?
在晶澳晶山园区厂房屋顶上,近15万平方米的蓝色光伏组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晶澳充分利用“屋顶资源”,将太阳能转化为电力,带动企业电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以此实现每年发电量约2300万千瓦时,节省标煤700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3000吨。“我们测算过,企业自己投入建设,3—5年就能回本,而光伏组件总发电周期可以持续25年。”晶澳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开展光伏发电,他们还匹配了高效能源站、节能改造、余热回收、绿色降碳控制等系统,建成了扬州市首个零碳工厂。
这是扬州经开区推进智慧零碳园区建设,以发展“含绿量”提升经济增长“含金量”的写照。
什么是智慧零碳园区呢?
“想象一下,一个工业园区不仅产业集聚度高,制造业企业密集,还能做到能源消耗最低、碳排放趋近于零。”扬州经开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智慧零碳园区是指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方位系统性融入碳中和理念,依托零碳操作系统,以精准化核算、数字化整合、智慧化管理,实现园区内部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
为了高位推进智慧零碳园区建设,扬州经开区形成“政策引领+项目驱动”双轮机制,相继编制出台了《智慧零碳示范园区建设实施方案》《零碳园区试点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遴选了晶澳、阿特斯、通利3家企业以及综保区、港口物流园、朴席智能制造产业园3个产业园为代表布局“3+3”试点,先后开展储能电站、微电网系统、碳中和展示平台、零碳工厂等建设。
“零碳不是不排放,而是要求碳排放总量稳步减少,清洁能源利用越来越多。”该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做“加法”,加大绿色清洁能源供给;另一方面做“减法”,降低能耗。
首先是拓展绿色能源。从生产车间到食堂再到办公楼,在扬州经开区,大量高效光伏组件被安装在屋顶。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区已备案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近200个,已并网超300兆瓦,较2020年底容量新增了4倍,年可发电3.3亿千瓦时,节约标煤9.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6.6万吨。
利用高效能源站将原本被浪费的能量合理利用,也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扬州经开区已建成7座能源站,其中总投资2.2亿元的朴席区域综合能源站是江苏省最大的工业区域综合能源站,实现了电动汽车充电、压缩空气、配变电、制冷、光伏、储能“六站合一”,年节约标煤0.3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0.92万吨。
鼓励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打造绿色工厂。目前全区累计建成中集、海信、永丰余、阿波罗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亚普、晶澳、通利、润扬等省级绿色工厂11家。
与此同时,零碳建筑、零碳市政工程、充氢站、氢能公交车、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电子纸显示公交站台等应用场景加速落地。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智慧零碳园区、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二电厂与亚东水泥、圣戈班组建共生体,电厂废渣“涅槃重生”成环保建材;废弃秸秆“焕发新生”,永丰余生物纸浆年消耗生物秸秆14万吨,相当于减少砍伐森林20万方,减排二氧化碳40万吨……
如今走进扬州经开区,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正在发生。
零碳园区的“智慧”体现在哪?
在扬州的智慧零碳园区,藏着不少“黑科技”:光伏组件像向日葵一样追着太阳跑,每度电都有“身份证”,AI管家24小时待命……这些,都靠一个“最强大脑”在指挥,那就是扬州经开区的能碳管理运营平台。
碳排放总量、日外购电力、重点企业能耗……走进扬州经开区国控集团零碳办公园区办公楼,“能碳大脑”平台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着园区的各项能碳数据。
当前零碳园区运营复杂度已远超传统单一能源供应,提升运营能力、利用数智技术进行高效管理是唯一解决途径。自智慧零碳园区开始建设以来,扬州经开区便联手业内知名企业朗新科技成立项目运营主体朗越科技公司,集成优势资源对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打造新一代能碳管理运营平台。
“如何让园区更智慧?关键就在于这个能碳管理运营平台,它相当于聪明的大脑。”朗越科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平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着力构建能碳管控、虚拟电厂两大系统,打造覆盖“源网荷储”全场景的智慧能源管理体系。
数字化技术重塑了园区的能源效率与管理能力。“通过一块可视化大屏,基于‘能碳大脑’平台,就能实时掌握园区综合用能、绿电占比、碳总量碳减排碳资产等情况,对光伏发电、储能数据及充电桩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监测。”该负责人表示,平台可提供能碳管理决策、管控监测、降排降耗、产业规划、运行分析、绿色交易等诸多功能服务,为园区能源管理和资产运行效率提升及综合降本提供有效决策支持,最终达到“能源消耗最低化、经济效益最优化”。
“预计到今年年底,扬州经开区零碳示范园区可实现可再生能源自供给比例超过50%、非化石能源利用比例达到60%、绿电消费比例达到60%,实现建成低碳园区、省零碳发展先行示范园区的总体工作目标。”扬州经开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零碳园区正成为技术创新的试验场,这些创新实践推动园区从“能耗大户”向“绿能枢纽”转型。据悉,扬州经开区下一步将着力推进水、电、气等基础能源和光、储、充等“应接尽接”,及时监测企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数据,同时依托虚拟电厂新兴形态,构建智能微电网。未来智慧零碳园区智能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各种先进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园区的自主运行和智能管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园区产业“绿色竞争力”如何提升?
走进川奇光电的无尘生产车间,一块块电子墨水屏在精密设备中飞速流转,通过数十道工序源源不断被生产出来,为亚马逊、索尼、夏普、华为、小米等全球知名品牌产品提供配套。
“‘含绿量’‘含智量’的提升,让企业牢牢掌握了电子墨水屏的‘话语权’。”川奇光电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生产线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不断优化电子纸制作工艺,加快生产线“零碳”制造进程,“生产线单片产品的能耗降低了50%,不良品率下降了55%。”
园区另一家入驻企业——阿特斯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线让人惊叹:一台台工业机器人的“机械臂”灵巧飞舞,数百台AGV小车穿梭往来并与机器人共享生产数据,设备运行状态、订单执行情况、生产耗时分析等数据实时显示……
作为一家光伏“超级工厂”,阿特斯大规模采用AI视觉技术、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我们实现了工厂对研发、销售、采购、生产、财务、成本等关键业务环节的线上协同管控。”公司负责人介绍,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达90%以上。
“零碳园区的建设有助于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扬州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全球碳关税壁垒正在加速形成,绿色低碳是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途径,零碳园区、零碳工厂生产的绿色产品,将成为畅行全球的“绿色通行证”。
数据显示,1—7月,川奇光电实现外贸出口额22.41亿元,同比增长86.33%。“经开制造”太阳能电池片和高效组件成为国际市场上的“香饽饽”,出口量大幅上涨。
近年来,扬州经开区坚持全产业链发展,上下游协同降碳,通过发展“以绿制绿”“以绿智算”模式,助力新兴产业降低碳足迹,提升相关产品“绿色竞争力”;同时有效引导传统产业探索深度脱碳新路径,打通“任督二脉”,推进传统产业深度绿色转型。
目前,在扬州经开区,光伏、风电、氢能、储能等产业已经成为园区“绿色名片”。其中,光伏行业全球排名前五的企业有3家落户扬州经开区,晶澳建成30GW电池+15GW组件集团最大制造基地,阿特斯14GW硅片+14GW电池片+14GW组件项目相继建成,天合电池组件双10GW项目已经投产;风电行业远景1500万片风机叶片、泰胜400套风电塔筒等项目已经量产;氢能行业天合氢能1.5GW碱性电解槽制氢设备项目建成投产;储能行业阿特斯10GWh储能电芯及储能系统计划三期建设……
“智慧零碳园区正成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绿色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扬州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胡春风表示,将以智慧零碳园区为抓手,加快能源供给和需求一体低碳零碳转型,为绿色生产力发展打造更丰富的场景载体,不断催生绿色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打造符合国内外绿色经贸规则的产业集聚新高地。
通讯员 扬开萱 记者 生锋 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