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景德镇“鸡排哥”南京行:流量密码就藏在平凡人的坚持里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6 18:32:00

10月25日,南京汽水音乐嘉年华美食街区,空气中飘着鸡排的香味,景德镇“鸡排哥”忙得不亦乐乎,等待买鸡排的人们排起了长龙,队伍绕了好几圈。做了七八个小时的鸡排,晚间接受完记者的采访已经十点多。同来的鸡排哥表妹告诉记者,明天一早他们还要开车回景德镇,开五个半小时回家,就为了出摊,鸡排哥坚持雷打不动炸鸡排。

对话

鸡排哥回应“流量退潮”:

如果说你不曾拥有,何谈失去?

现场鸡排哥在家人的帮助下,有条不紊地烹制鸡排,完成之后还跟每位顾客热情聊天,送上祝福,情绪价值满满。一位主持人小姐姐在彩排间隙排了两个小时才买到鸡排,她告诉记者,品尝完感觉味道不错,酱汁饱满,也不油腻。聊天中,鸡排哥说,来到音乐节很开心,可以边听音乐边炸鸡排,跟平时很不一样。“他给大家都送上祝福,他对我说,你值得所有一切美好的发生,好暖心,我喜欢他这种真诚的交流方式。这次线下看到他,感觉没啥区别,很真实”。

“我是鸡排哥,非常高兴来到美丽的南京……”来到南京参加音乐节鸡排哥表示身临其境很震撼。“我平时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学生,有很多是老顾客,来到这里完全不同,我是把我的第一次给了他们哦。”做了七八个小时鸡排,疲累之余鸡排哥说很喜欢颜人中的歌,很真实。在音乐节现场,歌手顏人中和鸡排哥互动,还模仿鸡排哥经典语录:“一切尽在掌握!”

也有许多网民对鸡排哥的走红感到困惑,是什么让鸡排哥凭借鸡排小摊获得支持,从而成为网红呢?对于自己的走红,鸡排哥表示,对待顾客的诚意、产品的品质,以及坚持做一件事情的初心缺一不可。“其实坚持很重要,并不因为我们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下来,才能看到希望。”

卖鸡排,“鸡排哥”有自己的经营原则,比如学生比散客便宜1元。“为什么学生减一元,因为学生不能带手机,放学的时候,你收他6块,可能他口袋里就是摸不出那个一块钱硬币。”鸡排哥说,“说实在话,原来我在景德镇小有名气,现在通过网络,全国各地的朋友更多认识了景德镇有个鸡排哥,他是真实存在的,网络的力量非常强大。其实对我来说,坚持就是不忘初心,以顾客的利益为上,他下次想吃的时候还会想到你,就算有十家卖鸡排的,我相信他也不会走错门。”

对于未来可能流量退潮,生活回归常态,他说,“我认为我们应该秉持一颗平常心。如果说你不曾拥有,何谈失去?我们不忘初心,努力做好自己。我没有百万金钱,但有百万粉丝,这是我最大的精神财富。每一位粉丝都是无价的,我们要以平常心去看待事情。人们说难得糊涂,有时候应该要糊涂一点。”

称南京是充满诗意的城市,

鸡排哥要把小摊开到苏超

“南京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关于南京的印象,鸡排哥不吝惜溢美之词,他说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还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他强烈推荐中山陵、牛首山、梧桐大道、夫子庙等必打卡景点,至于美食,鸡排哥提名鸭血粉丝、盐水鸭、蟹黄汤包等代表性南京小吃,“但我只吃了鸭血粉丝,其他两个还没吃到……”

一直关注苏超的鸡排哥还说,要把鸡排摊开到苏超现场,并为两支决赛队伍加油,“一定行!”采访最后,他向大家表示感谢,“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你们的热情!”

观察

从景德镇到南京:

“鸡排哥” 的流量密码,藏在“反网红化”里

“鸡排哥”的走红绝非偶然的流量事件,而是当代社会情感需求、商业逻辑与城市治理交织的缩影。从“拉面哥”、理发师晓华到“咖啡阿姨”“鸡排哥”,在城市的烟火气中,越努力越幸运,每一个认真做事、真诚待人的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流量担当”。鸡排哥以“6 元鸡排 + 真诚互动” 打破了程式化的商业社交,用“雷打不动赶摊” 的坚持对抗着成功学焦虑,更以小摊的烟火气消解了城市陌生感,精准填补了大众对 “去套路化连接” 的渴望,这种 “反网红化” 的特质恰恰是其核心竞争力。

从“个体奋斗与时代需求的共振”视角来看,“鸡排哥”的走红更像是一场对“平凡价值”的重新发现。他没有精英创业者的光环,也没有网红的精致人设,只是日复一日守着鸡排摊、算着“学生减1元”的小账,这种“不包装的真实”恰恰戳中了当代人对“悬浮叙事” 的审美疲劳 —— 比起直播间里动辄千万的销售额,大众更愿意为“开车5小时赶摊”的踏实买单;比起话术化的营销,更感动于“你值得所有美好”的朴素祝福。

但流量的双刃剑也随之显现。这次鸡排哥走出景德镇来到南京参加音乐节,有人称为“巡炸”。高热之下也出现一则消息,二手平台出现求代排队消息,标价最高299元。还有人放话接单,对此,主办方表示匪夷所思,公布鸡排哥要来之前,25日门票已经售罄。所以如果要代排要符合抢到音乐节票的条件,而且如果不是来看音乐节,出去给别人送鸡排就无法再进来。基于各种条件,每人限制购一份,为了吃一块售价6元钱的鸡排,代排成本其实不低。

“299 元代排”将情感价值异化为社交符号,商业化诱惑与平台算法绑架更可能稀释其“初心”,而要让这份真诚不沦为泡沫,既需要“鸡排哥”自身以 “平常心”守住品质底线,也依赖政府如景德镇般用专班、文旅计划“接住流量”,更需消费者跳出狂热打卡,以理性守护这份朴素善意。这种平凡价值的被看见,也反向推动着城市治理的温柔转身。景德镇为他成立专班,南京在音乐节给小摊留位,这些举动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而是对“烟火气生产力” 的认可,让“摆摊”从“边缘行为”变成了可被赋能的“城市风景”。

当流量退潮,真正能留住人的从不是“网红标签”,而是他始终没丢的“顾客利益至上”—— 就像那些愿意排两小时队的人,买的不只是鸡排,更是对 “认真生活就会被尊重”的信念投票,而这份信念,正是无数普通人在时代里前行的底气,也是“鸡排哥”现象超越流量本身的深层意义。

本质上,“鸡排哥”的案例是一场微小的社会信任重建实验 —— 在商业套路频发的当下,他让大众相信“认真做事能被看见”“商家可不用套路”,而这份对真诚、信任与烟火气的集体渴望,才是比百万粉丝更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恰如学者所言,成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面清晰“后视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 张楠 张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