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观”见风华,从《观演记》看舞台艺术的人文温度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3 13:57:00

时隔一年,再读冯秋红的文字,从《墨海遗珍》中带着墨香的文化记忆,到《观演记》里流光溢彩的舞台实录,这位资深文化记者始终以细腻的笔触与敏锐的洞察,为读者架起通往艺术世界的桥梁。如果说《墨海遗珍》是对文化名家生命轨迹的深情打捞,那么《观演记》则是在舞台的追光灯下,撷取了一串串清晰的艺术回响。

孙晓云题写的书名中,笔画间的顿挫转折,恰如舞台上的起承转合,既蕴含传统审美的韵律,又如一双凝视艺术的眼睛,将读者引入好戏连台的境界。这一传统与现代的巧妙呼应,在书中言恭达、汪政等多位文化名家题写的台词中进一步延展。那些或苍劲或秀逸的笔迹赋予书页独特的艺术质感,更让文字所描摹的舞台场景跃然纸上,令人仿佛不是捧读一本书,而是握着一张张通往剧场的入场券。

冯秋红的文字从容有趣味,颇有梁实秋式随笔的老道晓畅。作为长期活跃于文化领域的记者,她将新闻人的纪实精神与文学笔触融为一体。写舞剧《只此青绿》,她捕捉到舞者水袖翻飞间的古典韵律,点出“青绿腰”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穿越千年的审美震撼;评话剧《惊梦》,冯秋红的品鉴没有仅停留在赞叹陈佩斯以喜写悲的艺术巧思上,而是深入剖析作品对文化传承的思考,笔端流露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敬畏。

《观演记》收录了作者2019年以来的观剧心得,内容包罗万象。既有《红楼梦》《雷雨》等经典的新编演绎,也有《眷江城》《瞿秋白》等本土原创力作;既涵盖《巴黎圣母院》《摇滚莫扎特》等域外名剧,亦不遗漏南京森林音乐会这类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盛事。这样的丰富性,不仅呈现了当代舞台艺术的多元图景,也折射出作者开阔的视野。

深耕江苏文化领域多年,冯秋红对本土艺术怀有深厚情感与独到见解。书中对江苏舞台“三部曲现象”的记录与剖析,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文艺创作画卷——昆剧“现代戏三部曲”在传统中融入当代思考,锡剧“革命女性三部曲”细腻刻画巾帼风采,淮剧“灵魂三部曲”则借小人物命运折射时代变迁。她从中提炼出江苏舞台艺术的创新密码:坚守文化根脉,直面现实生活,更勇于探索艺术的边界。

在关注本土创作的同时,冯秋红也以全球视野审视外来剧目。她将《巴黎圣母院》的“流量密码”解读为“在忠于原著精神的基础上,以强烈的视觉呈现契合现代审美”;分析《摇滚莫扎特》时,则敏锐捕捉到古典与摇滚碰撞所迸发的魅力,以及这种创新对年轻观众的吸引。这种跨文化观察呈现了不同艺术创作的共性与个性,也为本土实践提供了有益参照。

值得一提的是,冯秋红作为传统媒体人在融媒体时代的多元身份,也为《观演记》注入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她以文字记录舞台,还借助直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文化艺术。这种多媒介实践,让她更敏锐地感知观众审美的变迁,也令其评论更具现实指向。在论及“沉浸式演出呼唤人文内涵”时,她结合亲身经验指出,沉浸不应止于技术带来的感官刺激,更需注重文化内核的传递——这一观点,无疑为当下火热的沉浸式演出市场敲响了警钟。

通览全书,冯秋红的评论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主线——对人文精神的追寻与坚守。无论是《林则徐》中的家国情怀,还是《父亲》里的亲情羁绊,她总能越过舞台表象,触抵作品的情感与思想内核。在她看来,优秀的舞台作品需要精湛的艺术呈现,更应具备直抵人心的人文温度。这一评论视角,使《观演记》超越了一般剧评合集,成为兼具艺术高度与思想深度的文化观察录。

从《雾里看画》《墨海拾珍》到如今的《观演记》,冯秋红始终以文字为媒介,在文化艺术的土地上默默耕耘。《观演记》如一面多棱镜,映照出当代舞台的绚烂光彩,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文化脉动。在这个信息纷扰的时代,这本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处静心感受艺术、思考文化的园地。当我们在书页间穿梭于不同剧场与剧目,不仅能领略艺术的魅力,也将在时代的回响中,寻得属于自己的精神共鸣。

李风宇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辑、文学读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