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文博| 青少年争当“代言人”,把文物之美讲给你听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6 19:03:0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遗产正通过新时代青少年的创意与智慧,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由少年志融媒平台发起的“趣玩文博”青少年创意视频征集活动自启动以来,吸引了全省众多中小学生争当文物“代言人”。截至目前,活动已收到多种形式创意视频作品,据悉,本次“趣玩文博”创意视频征集活动将于9月20日截稿,登录少年志App即可在线参与并围观同学们的创意作品。
圆明园马首回归
中学生讲述文物百年漂泊归乡记
刚刚过去的暑假,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南站校区)初三学生邹知言专程前往北京圆明园,与国宝“马首”完成了一场“相遇”。在少年志App“趣玩文博”活动专区,她以第一人称视角为马首创作了一段深情视频,讲述这件文物百年漂泊与归家的故事,体现了年轻一代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
“我是马首,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之一,乾隆年间创作。”视频开头,邹知言同学用马首的“独白”将观众带入历史现场。她介绍,马首原为海晏堂喷泉报时装置,午时准时喷水,工艺精湛、意蕴深厚。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并遭焚毁,马首铜像与其他11尊兽首铜像一同流失海外。直到2020,远离故土长达160年之久的“马首”铜像才荣耀重返,庄严落户于圆明园正觉寺。
邹知言在视频中动情地替马首“诉说”:“踏上国土的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我又回到了圆明园。”
值得一提的是,邹知言在暑期还特意前往安徽省博物院观看正在巡展的其他兽首真容。她表示,作为一名初三学生,恰好在教材中学习到圆明园相关内容,这次实地探访和创作,让她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流失之殇、感同身受,回归之喜、心潮激荡。赓续华夏文脉、吾辈当自强!”她铿锵有力的话语,不仅是一位青少年的心声,更展现出新时代少年对历史文化自觉传承的担当。
千年蹴鞠“穿越”助威
为江苏足球热再添新火
近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在这股体育热潮中,一件来自镇江博物馆的宋代文物——红陶胡人踏鼓蹴鞠像,以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悄然“出圈”,成为连接古今足球运动的独特文化符号。在“趣玩文博”活动专区,为其“代言”的是来自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分校红太阳小学的赵莐艺同学。
据了解,赵莐艺是在跟随母亲回乡探亲时,参观了镇江博物馆。正是这次探访让她与这尊国家一级文物结缘。该文物出土于1996年,虽通高仅10厘米,却生动刻画了一位胡人男子在鼓上蹴鞠的精彩瞬间:头戴花帽,身着交领窄袖短衣,左足踏鼓、右足凌空颠球,左手扬起、右手前挥,姿态灵动、栩栩如生。作为宋代江南泥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折射出两宋时期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融,以及蹴鞠运动在市井生活中的盛行。“这尊来自千年前的蹴鞠像,仿佛穿越时空,为‘苏超’加油助威。”赵莐艺同学说。
南博“小粉炉”出圈
成“文物界颜值担当”
“大家好呀,我是清乾隆时期的芙蓉石蟠螭耳盖炉,如今‘住’在南京博物院里,算是这里的‘颜值担当’呢!”由南京市翠屏山小学刘心雅同学创作的文物解说视频吸引了记者关注。视频中,她以第一人称视角,为南京博物院珍藏的“芙蓉石蟠螭耳盖炉”代言,让这件清代文物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活”了起来。
“粉嫩的色调和精致的雕工,打破了人们对文物的刻板印象。”刘心雅同学介绍,这件被称为“小粉炉”的文物材质为芙蓉石,不仅产量稀少,而且质地脆嫩,能够被成功雕琢成如此大件的器物,堪称古代工艺的奇迹。炉身腹部对称雕刻了两组蟠螭纹,盖顶还盘踞着四条小蟠螭——这些龙的变体造型威严中透出灵动,蕴含着吉祥与守护的美好寓意。
如今已经六年级的刘心雅,在课余时间仍积极参与文化传播活动。她的视频不仅生动还原了文物的历史背景与工艺特征,更以儿童友好的表达方式拉近了同龄人与千年文物之间的距离。
9月20日截稿
欢迎用创意视频向文物“告白”
中华文明的火种,正等待青春的表达;千年文物的故事,期待少年的声音。“趣玩文博”青少年创意视频征集活动投稿通道持续开放中,截至9月20日,同学们可登录少年志App首页,点击下方“赛事”入口,选择“趣玩文博”活动专区,根据指引上传你的创意视频。据悉,本次活动将遴选优秀创作者成为“青少年文物守护人”,并颁发电子证书;部分精彩投稿还将被辑录成“文博顶流出圈记”系列短视频,让更多文物故事被看见、被传播。让我们以青春之名,参与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你的每一次创作,都是对文明最深情的传承,也是对文物最动人的“告白”。
少年志编辑 王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