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无锡

开学季,这些“法治第一课”陪孩子从启蒙到成长

来源: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

2025-09-12 19:05:00

九月秋意渐起,无锡多所校园的开学铃声里,多了份特别的“法治旋律”。法官们走出法庭,走进教室,循着不同阶段的成长轨迹,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孩子能懂、能用、能记的“成长指南”,让法律以最适龄的方式,融入成长的每一个脚印。

低龄启蒙:童趣课堂里 安全种子悄悄发芽

对还在认知启蒙阶段的幼儿和小学生来说,“法条”太遥远,“故事”才贴心。法官们用动画、游戏、儿歌等形式把“安全自护”的知识点变成孩子能懂的语言。

9月4日的经开区天鹅湖实验幼儿园,滨湖法院刑事审判庭(少年庭)法官助理沈海燕带着“种下法治树 开出安全花”的主题课,走进大班教室。沈法官先是进行情景模拟:“陌生人给你玩具,让你跟他找妈妈,去不去?”“有人想碰你衣服盖住的地方,该怎么说?”紧接着播放安全教育动画、多媒体演示等,让小朋友直观理解防拐骗、防性侵等自护知识。最后,全体小朋友一起唱响了特别改编的《自护歌》,在悠扬的音符中,“安全自护”的种子悄然播撒进每个幼小的心灵。

梁溪法院的“护苗‘梁’田”普法列车驶向了梨庄实验学校。9月2日,法官助理宋晶晶给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带来一堂活泼的法治课。她通过用“案例+互动”的方式,把镜头对准“网络打赏”“正当防卫”“侵权责任分担”等热点,孩子们的问题像“弹幕”一样冒出来:

“如果我在地铁上制止色狼,算正当防卫吗?”

“如果我一直不去上学,父母需要负责吗?”

宋晶晶循循善诱,把“侵权要担责”“未成年消费要谨慎”的道理,藏在问答里。

课后,李同学说“法官姐姐把枯燥的法条讲成了故事,我回家也要讲给爸妈听。”

江阴法院把“反校园欺凌”课搬进贯庄小学四年级课堂。9月3日,刑事审判庭庞宠法官先跟孩子们聊“法院是做什么的”,拉近距离后,用真实案例拆解校园欺凌:“故意不和同学玩、在网络上传他的谣言、起难听的绰号,这些不是‘玩笑’,可能是违法行为哦。”她还教大家“应对欺凌三步法”:不激化矛盾、及时呼救、留存证据,鼓励同学们勇敢明确地制止欺凌行为。

锡山法院把目光投向特殊儿童,9月1日,刑庭(少年案件审判业务庭)法官助理王闻走进润星实验学校(原名锡山特殊教育学校),结合动画片段与现实案例,以直观的形式讲述课间安全、网络诈骗等问题,用耐心为“折翼天使”筑起安全屏障。

规则初识:案例课堂上 解锁权益与边界

初中生开始面对更复杂的生活场景:日记被翻、充游戏币被拒、课间嬉闹受伤……“法治第一课”用“真实案例+互动辨析”,帮他们搞懂“自己有哪些权利,做事要担什么责任”。

市中院民一庭副庭长、市关工委法治报告团成员杜凤君9月5日走进江南中学通扬校区,给初二年级130余名学生讲授“与法同行,‘典’亮青春”法治第一课。市中院关工委“五老”观摩了讲座。杜法官围绕《民法典》相关条文,精选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对青少年隐私权、名誉权、家庭生活中的权益等民事权利的保障。互动环节里,有同学精准分析“未成年人用父母手机大额购买游戏账号是否有效”这一贴近生活的案例,还有同学能区分“夫妻共同财产”,杜法官趁机拓展法律知识,让课堂既有干货又有参与感。

·

新吴法院把“校园健康权纠纷庭审”搬进吴风中学。8月26日,旺庄法庭的干警们用真实案例教师生“守规则、保安全”:初三学生小肖、小李、小黄课间嬉闹致小肖骨折,由法官钱歆雯、少年家事陪审员专库的人民陪审员黄单枫、周立玉组成的合议庭当庭判决:学校已尽安全教育管理职责,小李、小黄因过错各担50%责任。现场,区人大代表曹明、区政协委员杨诺、区教育局代表、学校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等30余人旁听,学校其余600多名师生在各自教室通过校园闭路电视观看。

庭审后,钱歆雯法官作了题为《“法护成长”校园安全课堂》演讲,向大家介绍了“法护成长”校园安全示范站平台的成立宗旨、目标任务、活动情况,并结合巡回审判案例普及校园安全法律知识,号召学校、家长、学生共同打造校园安全“铁三角”。

梁溪法院也针对初中生需求设计了专属课程。9月2日,副院长吴寒阳走进凤翔实验学校,给初二学子带来《法律中的年龄》主题课。他把“民事行为能力”“刑事责任年龄”变成一个个校园“小剧场”:“14 岁给游戏充值 5 万,家长能否追回?”“16 岁打工赚的工资,法律怎样保护?”通过贴近生活的场景提问与解答,同学们感受到“法治课像一颗种子,会长成保护自己的大树”。

思辨引导:深度课堂中 明晰责任与担当

高中和中职生即将成年,网络言论、社交风险、法律责任等成了新课题。“法治第一课”聚焦“社会风险”,帮他们认清“自由有边界,行为要负责”。

9月4日,惠山法院刑庭庭长顾溶熔走进惠山中等专业学校,给入学新生们讲授《你的声音,世界的回音——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顾庭长一开场就问了三个问题:

“几乎每天都刷短视频、看微博、玩论坛的同学,请举手。”

“在网上发表过评论、点赞、发朋友圈的同学,请举手。”

“在网上看到过夸张谣言、伤人骂战的同学,请举手。”

引发同学们思考“自由说话的权利,有没有边界”。接着,顾庭长结合案例,划出网络发言的“三条高压线”:不造谣、不诽谤、不泄露他人隐私。新生梁同学课后说:“使用网络更应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尤其是对于一些真假难辨的信息,不能随意转发。”

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的同学们,在9月11日学到了“指尖上的网络安全课”。宜兴法院法官助理吴兴达聚焦“网络风险”,用案例拆解“法律红线”:恶意P图造谣、出售他人信息、出租QQ账号帮诈骗,这些看似“小事”,实则触犯《刑法》的相关规定。他还教大家权益被侵害时要保留证据、向学校求助、依法维权,引导大家“既不侵权,也能护权”,做遵纪守法、阳光向上的“网一代”!

从幼儿的“安全启蒙”到高中生的“责任教育”,无锡法院的“法治第一课”始终跟着年龄走、贴着需求讲,每一堂课都是为不同阶段的青春,送上刚刚好的法治守护,让孩子们在成长的每一步,都有法律保驾护航。

来源: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关工委、刑一庭、民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