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猫鼠游戏”到“双向奔赴”!苏州一市集让流动摊贩告别“流浪”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2 18:06:00
暮色中的苏州诺贝尔湖公园旁,83个摊位前升腾的热气与食物香气交织。11月1日晚,记者在试营业的科村市集看到,往来食客穿梭于摊位间,扫码查看食材溯源信息、按需点单的场景随处可见。而就在几个月前,这片区域还因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油烟扰民等问题,每月接到多起居民投诉。如今,这个由闲置地块改造而成的市集,将这片曾经因“摊贩乱象”引发投诉的区域,变成了居民打卡的“深夜食堂”。
摊主的“安稳梦”:谁愿意为了生计“流浪”?
“以前每天出摊都像‘打仗’,既要盯着锅里的炒饭,又要留意路口的动静。”在科村市集经营炒饭摊的孙师傅,向记者展示了他手机里存的旧照片:一辆破旧三轮车装满厨具,车斗里搭着简易雨棚。“三年前就开始在这一片‘打游击’,没个固定摊位。要不是上有老要养,下有小要供,全靠这口锅吃饭,谁愿意天天躲躲藏藏?”
![]()
市民排队购买餐食
记者从苏州高新区东渚街道了解到,今年夏季前,该片区长期有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城管多次劝导,但仍存在反复占道的情况”,街道工作人员表示,“摊贩要生计、居民要环境、城市要秩序,三者的矛盾一直很突出。”
这样的困境不仅在于商贩,也让周边居民满是困扰。“以前早晨5点来晨跑,一不小心就踩一脚油污,夏天还能闻到刺鼻的油烟味,投诉了好几次也没彻底解决。”家住周边小区的李女士,对曾经的摊贩乱象印象深刻。
![]()
市民市集内购买炒饭
转机出现在今年10月,东渚街道将公园东侧一处闲置地块,改造为科村市集,通过逐户摸排、资格审核,筛选出83名长期在此经营的摊贩入驻。记者在市集看到,每个摊位均张贴着摊主健康证、食材供应商资质及备案编号,摊位下方统一铺设防油地垫,烧烤类摊位旁均安装了油烟净化器。
“现在固定时间出摊,不用躲城管,老顾客还能微信预定。”孙师傅说,入驻市集后,“虽然暂时收入比‘野摊’时少,但相信固定下来,能攒下客源,收入也会增长。”市民陈女士表示:“以前半夜锅铲碰撞和吆喝声影响了我们休息,现在小区安静不少,我们寻找夜宵,也不用到处找摊子,直接来这边就行。”
“便民不扰民”为核心,多部门联动建管理体系
“市集能平稳运营,关键在于建立了‘疏堵结合’的管理机制。”东渚街道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村市集的管理模式,是在今年夏季东渚夜市试点基础上优化而来。
![]()
试营业中的科村市集
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集选址经过多轮考量,最终定在紧邻公园却不占主干道的闲置地块,既方便居民,又不影响交通。同时由街道牵头,联合城管、市监、消防等部门制定管理细则。“这样使市集有了统一的卫生标准、清晰的公示体系、规范的垃圾处理流程。”
针对此前流动摊贩存在的私拉电线、油污污染等问题,市集运营方统一铺设专用线路及电表,安装智能断电装置;每天收摊后,摊主需先清理摊位周边垃圾,运营方再用高压水枪进行地面清洁,“从10月底试营业至今,我们暂未接到关于市集油烟、噪音的投诉。”工作人员说。
治理的“长效经”,不让乱象“反弹”
“最怕的就是‘内有规范摊、外有流动摊’,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治理成果很快会反弹。”市集运营方苏州市龙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小建告诉记者,为避免此类问题,市集建立了“内外联动”管控机制:所有摊主的运输车辆均贴有“科村市集专属标识”,标注“禁止在市集外经营”,城管部门在周边区域巡查时,若发现贴有该标识的车辆违规经营,将第一时间反馈市集运营方。“市集还推出‘黄牌警告’制度,摊主若出现超时经营、未按规定清洁、销售过期食材等行为,首次警告,二次黄牌,三次直接取消入驻资格。”郑小建说。
![]()
市民在市集内等待美食上桌
据悉,东渚街道组织社区志愿者参与市集管理,每天在入口引导人流、收集居民意见。“之前有居民反映部分摊位出餐慢,我们反馈后,运营方帮摊主优化了备菜流程,现在出餐速度快了不少。”志愿者王阿姨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摊主还主动加入了环境维护队伍。“以前是被管理的对象,现在觉得自己也是市集的一份子。”卖卤味的张大姐说,她每天收摊后会多花20分钟,协助清理周边路面垃圾,“市集环境好了,来的人就多,我们生意也能更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见习记者 孙汉仑
视频:孙汉仑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