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交通:建功“十四五” 奋进向未来
来源: 江苏交通
2025-11-04 07:25:00
“十四五”时期以来,南通交通迎来跨越式发展,为南通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本期《交通在线》邀请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汤葱葱介绍南通交通这五年的发展成就。
FM101.1江苏交广网主持人
于 洋
汤局长,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南通的交通能级稳步提升,一些重大交通规划和项目在国家级战略中得到体现,您能否详细地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
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
汤葱葱
南通虽然是沿海、沿江、京沪三大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的交汇点,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交通的“末梢”。乘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风”,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苏通第二过江通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列入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南通交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把机遇变为现实,还需要更有力的抓手。在省交通运输厅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主动向上汇报争取,推动南通交通规划定位提档进阶。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在国家规划层面明确了南通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同年11月,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推进苏州-无锡-南通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战略地位的提升成为南通交通“十四五”期间最核心的成就之一。
要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需要有实实在在的项目来支撑。我们坚持“补短板、扬优势、增动能”的思路,在上位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了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规划建设8条过江通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龙过江”;二是积极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6条铁路列入了长三角轨道交通近期规划;三是建设“三环七射”的高速公路网,新增2个项目列入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四是打造“一港四区”南通港和“两横两纵”高等级航道网,助力“水运江苏”建设。“十四五”期间,我们预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200亿元,是“十三五”的1.5倍,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居全省前列,有力推动规划蓝图加速落地。
当然,与苏南城市相比,我们仍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在综合交通通达水平、物流效率、服务民生等领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FM101.1江苏交广网主持人
于 洋
您刚才提到了南通过江通道“八龙过江”这一宏伟蓝图,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一规划的具体内容、当前的最新进展,以及对南通发展的意义?
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
汤葱葱
感谢大家对南通过江通道“八龙过江”的关注。这些过江通道确实是南通跨江融合、实现“南通好通”的骨干工程。具体来说,“八龙过江”是指在南通166公里的长江岸线上,规划布局8条连接苏南、上海的过江通道。已建成通车的三条过江通道是: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和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正在加快建设中的三条过江通道是: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崇启长江公铁大桥。其中,张靖皋长江大桥是2024年交通强国重大工程项目江苏境内唯一入选的桥梁项目,正在按计划序时推进。海太长江隧道是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其右线盾构机“江海号”、左线盾构机“沧渊号”正在奋力掘进。崇启长江公铁大桥双主塔已经封顶。规划与前期工作全面提速的两条过江通道是:苏通第二过江通道和崇海大桥。苏通第二过江通道前期工作已取得关键进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初步设计已相继获批。崇海大桥正处于深化前期研究的阶段。
“八龙过江”实现后,长江南通段平均每20公里就有一条过江通道,不仅彻底改变南通的交通格局,更是区域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将为全省长江两岸人才、技术、产业等资源要素顺畅流动,提供更加坚实的交通保障。
FM101.1江苏交广网主持人
于 洋
除了跨江通道,我们也关注到南通的铁路建设近年来同样突飞猛进。“轨道上的南通”作为“轨道上的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加速驶来。汤局长,能否请您也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
汤葱葱
好的。“十四五”时期,南通推动“轨道上的南通”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一是干线铁路取得重大进展。国家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主骨架中的“一纵一横”——沿海通道与沿江通道,即将在南通交汇。目前,北沿江高铁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南通段实体工程推进顺利,墩身、连续梁及箱梁架设工程量已超过90%,关键控制性工程崇启公铁长江大桥双主塔已实现封顶,标志着大桥正式转入斜拉索施工新阶段。通苏嘉甬高铁全线建设加速推进,南通铺轨基地全面启动。
二是城际与地方铁路迈出关键步伐。通苏嘉甬铁路如东延伸段加快推进前期工作。洋吕铁路建成投运,打通了南通沿海港区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
三是铁路客运服务能力大幅提升。随着路网不断完善,南通铁路年客运量突破1300万人次,增幅位居全省前列,铁路已成为南通市民出行的主要选择之一。
FM101.1江苏交广网主持人
于 洋
“八龙过江”和“轨道上的南通”是实现跨江融合的双翼,南通作为江苏唯一滨江临海的城市,“向海图强”则是南通交通发展的另一大主战场。围绕这一战略,南通在推动港口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
汤葱葱
“向海图强”是南通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十四五”以来,我们以“优江拓海、江海联动”为总体方向,在港口规划与建设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首先,在战略规划上,随着《南通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得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联合批复,我们构建了“一港四区”的全新格局,通州湾作业区规划修订方案也同步获批,为一系列重大临港产业项目落地提供了根本保障。
其次,在港口建设上,全市“十四五”期间共新增生产性泊位122个、新增年通过能力1.2亿吨。建成了吕四作业区10万吨级泊位、天生港区10万吨级粮油泊位等一系列关键工程。截至2024年底,南通港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已达83个。今年6月,南通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已正式获批,标志着南通港的服务能级和战略地位已经获得国家层面高度认可。
再者,在运输体系上,2024年,我们开通了南通港首条集装箱远洋航线(吕四—红海北非),“沪通快航”实现天天班,洋山港—吕四港“联动接卸”模式顺利落地。同年,南通港全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71.9万标箱,同比增长33.1%,“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速达9.1%,为腹地企业打造了便捷高效的国际物流通道。
FM101.1江苏交广网主持人
于 洋
目前,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正在全面推进,南通作为江苏的“江海门户”,拥有得天独厚的江海河联运优势。我们注意到,在南通市出台的《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南通实施方案》中,“江海联动”和“跨江融合”被反复强调。请问南通将采取哪些突破性的举措,实现江海联动和跨江融合?
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
汤葱葱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江海联动”和“跨江融合”其实是“水运江苏”南通方案的“内外双驱”。
首先看“江海联动”。其核心在于打破南通“江”与“海”的航道衔接壁垒,构建串联内河、长江与黄海的水运大动脉。南通正全力推进新江海河、通吕运河、东灶新河等航道整治工程,打通江海直达的快捷水运通道,为中天钢铁等重点企业的原材料输入和产品输出提供内河水运支持。同时,探索短支航道“通港达园”模式,并加快贯通通扬线等国家高等级航道。到“十五五”末,力争形成3条江海河联运通道(新江海河-通吕运河-东灶新河,九圩港-通扬线,连申线),构建“内河喂给、沿江集散、沿海远洋”的江海河联运闭环。
再讲“跨江融合”。其本质是推动南通的航道网主动“嵌入”上海、苏南的航运体系。今年以来,南通与上海、苏州港航业务部门密切对接,在规划、服务、治理等方面积极开展战略合作,推动一体化发展。同时,深化内河集装箱运输体系研究,探索航闸联合调度机制,并加强数据信息互通共享,推进区域电子航道图互联互通。
FM101.1江苏交广网主持人
于 洋
您刚才勾勒的“江海联动、跨江融合”水运新布局,正是为了给实体经济的运行,铺就一条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物流“筋络”,它们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南通的物流效率。请问在“十四五”时期,南通在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方面,具体取得了哪些成效?
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
汤葱葱
“十四五”时期,南通以发展多式联运为抓手,持续优化运输结构。
在运输结构方面, “公转铁”“公转水”成效显著。南通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年均增长率达37.6%;内河集装箱吞吐量2024年达4.92万标箱,是“十三五”末的3.5倍。
在枢纽能级方面,枢纽体系实现能级跃升。上海和苏州—无锡—南通入选2024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群)名单;南通正式入选商贸服务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成为国家物流“双枢纽”城市;形成了海安商贸物流园等一批能力较强的多式联运枢纽。
在服务创新方面,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海安铁路物流基地新开行“中吉乌”公铁国际联运班列。高标准完成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建设,如皋、海门两地入选交通运输部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南通机场已累计开通24个国内外货机航点与8条全货机航线,并正式启动以南通为中转枢纽的“空空中转”多式联运业务。
FM101.1江苏交广网主持人
于 洋
感谢您的介绍。说完了物流“筋络”,我们还要再聚焦市民的日常出行。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城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公共交通的支撑。请问“十四五”时期,南通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
汤葱葱
“十四五”时期,南通公共交通发展最大突破就是迈入了“地铁时代”,南通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相继开通运营。为充分发挥地铁主骨架作用,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我们大力推动“轨交、公交、慢行”三网融合,新辟、优化60余条公交线路,实现地铁站点公交全覆盖,并创新开行19条微循环公交、4条招手即停公交和5个区域动态公交,有效打通市民公共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南通成功创成“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开通了20余条跨县毗邻公交,各县(市、区)均创成江苏省城乡公交一体化示范县或达标县,海门区成功创成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FM101.1江苏交广网主持人
于 洋
汤局长,我们注意到,南通不仅在“大交通”建设上成就斐然,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四好农村路”建设上也同样出色。恰逢“十四五”收官,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五年南通农村公路建设的总体水平,以及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创新亮点?
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
汤葱葱
南通的“四好农村路”建设始终得到省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已成为南通交通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突出亮点。“十四五”以来,全市在“四好农村路”发展方面实现了“三个显著提升”:一是路网结构与路况水平显著提升。全市累计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约59亿元,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1091公里,改造危桥446座,全面实现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行政村和规划发展村庄通双车道四级公路三个100%的目标。二是路域环境品质显著提升。五年来,累计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644公里。在省厅的指导下,探索出台了市级美丽农村路地方标准,累计建成111条高品质美丽农村路,实现“镇镇有”的全覆盖目标。三是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南通已成功获评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所辖六个县(市、区)均创成“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其中三个县荣获全国示范县称号。
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南通形成了两大特点:一方面,实施“片区化”打造。与崇明联手打造“毗邻交通”样板,经验获《新华日报》报道。全市累计建成11个市域示范片区,形成集群发展效应。另一方面,注重“融合化”发展。依托“四好农村路”,将乡村产业、文旅、生态有效串联,构筑产业联动大循环、文旅融合小循环,形成了一批特色成果,启东“十里阳光葡萄园”以千亩规模实现年产值超千万元,如皋平园池村2024年乡村旅游吸引30万人次,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FM101.1江苏交广网主持人
于 洋
我们注意到,除了交通硬件的提升,南通在交通科技发展等“软实力”上也有许多布局和成果。特别是南通数字交通产业园已经成为全省交通科技发展的示范载体。南通是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来赋能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
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
汤葱葱
发展新质生产力,交通领域是重要阵地。我们的吕四作业区建成了全省首个全流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同时,我们积极布局数字交通新赛道,协助省厅和南通市政府共建了江苏省数字交通产业园,打造了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平台。
目前,园区已集聚了53家链上企业。在创新融合方面,重点构建了数字交通产业大脑、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园区企业已累计申报170多项发明专利,并转化出一系列覆盖“车路云一体化”、交通新材料等全产业链的创新产品,园区正逐步成为一个高效的创新策源地。
(通交)
《交通在线》全媒体节目由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携手打造。节目宗旨是传播交通资讯,弘扬交通文化,服务百姓出行。节目邀请交通领域重量级嘉宾做客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全媒体直播室与江苏交通广播网主持人进行访谈。节目在FM101.1江苏交通广播网、大蓝鲸APP播出,并在“江苏交通”微信、微博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