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文化 盐城东台解锁乡村振兴“三重密码”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3 22:40:00
丰收时节,江苏省盐城东台五烈镇甘港老家热闹非凡。秋风和煦,万亩良田铺展金色画卷,饱满的稻穗压弯枝头,收割机轰鸣着穿梭田垄,惊起几只白鹭翩跹掠过。不远处,白墙黛瓦的民居与生态农庄相映成趣,绿树掩映间,村史馆、百坊园、百果园、百草园鳞次栉比,农家灶台蒸腾的热气裹挟着醇厚米香弥漫村落,民宿老板洪亮的“回家吃饭”吆喝声,勾连着乡愁与烟火,让这片土地充满生机。
![]()
美丽风景能变身“美丽经济”,背后是甘港村坚定不移的“特色产业+农旅融合”发展思路。从优化产业结构到提升生态环境,从完善基础设施到强化社会治理,全方位的深耕细作换来了丰硕成果:2024年,全村三业总值达15亿元,村集体积累19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15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当艺术扎根乡土,便化作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源头活水,在东台广袤田野上,绘就出宜居宜业的新时代文明画卷。
![]()
产业筑基:从“一粒米”到“一根丝”的共富实践
乡村之美,既在于生态宜居,更在于产业兴旺。艺术之力正悄然撬动乡村发展的杠杆,近年来,东台市各村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矩阵,让田园变身乐园,让农产品升级为商品。
沿着344国道向西而行,“书画水乡,稻香东里”的醒目标识映入眼帘。五烈镇东里村的稻田,不仅是孕育粮食的沃土,更是充满艺术气息的田野乐园。造型可爱的蚂蚁、青蛙等艺术装置点缀其间,与无垠稻浪交织成童话般的田园图景,吸引着远近游客驻足打卡。“来了东里,就绕不过这粒‘米’咯!”当地村民满脸自豪地指向村口憨态可掬的“米宝宝”吉祥物——这个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东台大米”为原型的卡通形象,早已超越简单标识的意义,成为东里村最生动的产业代言人。
![]()
这粒“米”的魔力远不止于视觉呈现。“我们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高标准打造了特色稻米生产全产业链!”东里村党总支书记张进谈及产业规划时,难掩兴奋。近年来,东里村大力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通过精准品牌化运营与生动的品牌故事传播,让“东台大米”的品牌附加值显著提升30%。如今,这里每天有超过200份订单发往全国各地,“东里味道”香飘大江南北,这粒“金种子”正成为强村富民的坚实支撑。
与东里村的稻香四溢不同,位于东台南大门的富安镇富北村,演绎着另一番产业图景。跳出传统栽桑养蚕的单一模式,富北村将茧丝绸产业与富民强村深度融合,从丝绸围巾、桑茶到桑葚膏、桑葚酒,多元衍生品让“一片桑叶”实现价值倍增,带动蚕农每年亩均增收1050元。
![]()
溱东镇周黄村则走出“特种金属+现代农业”双轮驱动之路,千亩芦笋园、荷塘月色、高策农业园等项目次第落成,莲藕、菱角等“周黄特色”远销周边城市;新街镇方东村靠“一棵树”富了一方人,全村深耕苗木产业,同步发展林下套种蚕豆、散养草鸡等林下经济,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样板。
![]()
生态为笔:从艺术红庄到生态渔村的华丽蜕变
漫步时堰镇红庄村,仿佛置身素朴唯美的画卷,每一处景致都让人沉醉,仿佛能听见乡村的呼吸与心跳。“红庄艺术里”不仅是集艺术与文化于一体的特色空间,更涵盖村民节庆礼堂、吴为山大师艺术文献馆、乡宴乡宿、田园书吧等多个功能区域。文献馆内,当代杰出国际雕塑家吴为山捐赠的雕塑、书画等艺术珍品陈列其间,每一件作品都令人叹为观止,彰显着乡贤对故土的深厚牵挂。
谁能想到,如今被誉为“艺术红庄”的美丽乡村,曾经历过一场深刻蜕变。昔日河坡杂草丛生、杂物堆积,如今经精心修整化作蜿蜒亲水步道;泥泞村道完成“白改黑”,变得平整宽敞;村民家前屋后的小菜园、小花园,用竹篱笆有序围挡,既整齐划一,又保留了乡村特有的野趣。这一系列蝶变,都源于红庄村实施的水系连通、生态护坡等生态修复工程。依托优质生态景致,红庄民宿成为回归田园的诗意栖息地,小桥流水映着白墙黛瓦,让人尽享都市之外的宁静清闲。
![]()
乡村之美,更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这种美感在弶港镇巴斗村展现得淋漓尽致。登上观景台,海天相接的壮美画卷尽收眼底:广袤滩涂上,芦苇随风摇曳,成群鸥鸟翔集觅食;蔚蓝海面上,渔船点点,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转身看向渔村内部,蓝白为主色调的楼房错落有致,房屋外墙绘着帆船、海鸟、贝壳等海洋元素,道路标牌镶嵌着鱼虾造型,浓浓的渔村风情扑面而来。
![]()
“我们始终坚持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留渔村原始风貌,让村庄望得见海、留得住乡愁。”巴斗村党总支书记叶勇指着远处湿地介绍。从“靠海吃海”到“养海护海”的转变,让巴斗村走出了“生态+旅游”的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红利正持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这座生态渔村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鸟、品海鲜、住民宿。村民祁兰芳经营的“巴斗渔娘”渔家乐天天爆满,“最忙的时候一餐要翻台四回,等座的游客都无处落脚!”红庄与巴斗的华丽蜕变,正是东台市围绕“东部沿海特色风貌、中部农耕平原风光、西部里下河水乡风情”三条示范带建设的生动缩影。
![]()
文化铸魂:从红色记忆到孝贤传承的乡风浸润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东台市在提升乡村“颜值”、做强乡村“筋骨”的同时,始终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力量。
在许河镇四仓村,红色记忆从未褪色。村里修复的“苏中四联中”遗址纪念馆内,原文化站站长杨静指着一张黑白照片动情讲述:“1943年,八所学校迁至此地组建联合中学,师生们用门板当黑板,石灰作粉笔,在26间破庙房里坚持办学,三千余名学子‘一手拿笔、一手拿枪’,这里成为了烽火中的‘革命摇篮’。”“四联中是四仓村的根与魂。”村党委书记万海燕说。如今,红色文化馆运用“声、光、电、影”等现代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四仓村已成为热门红色教育目的地,每年有上万名党员、学子慕名前来。
![]()
五烈镇甘港村则让农耕文化“活”了起来。村史馆内,老式农具、黑白照片、泛黄粮票等展品,静静诉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的发展变迁;百坊园内,剪纸、木雕、手工酿酒等传统技艺展示让人目不暇接,游客还能亲手体验农家小吃制作,沉浸式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现在景区有特色民宿、农家乐,还有各类游玩项目。”景区讲解员沈晓慧介绍,通过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将各个观光节点串珠成链,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不仅带动村民就业,更让村里的特色农产品销量大增,真正实现了旅游兴村、产业富民。
![]()
梁垛镇临塔村将孝贤文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实践:为高龄老人安装智能呼叫系统,打造“5分钟应急响应圈”;卫生站与养老中心相邻布局,构建医养结合阵地。“村里把闲置房改造成照料中心,老人舒心、子女放心。”村民老朱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该村不仅建有孝贤馆、孝文化长廊,每年评选“孝贤之星”,更将文化融入乡村治理——乡贤理事会调解邻里纠纷,道德讲堂传播正能量,村民自编自导“村晚”演绎孝老爱亲故事。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村民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成为乡村振兴最可靠的保障。
这些散落在东台大地上的文化珍珠,正串联成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让乡村既有现代气息,又葆有淳朴温情。在这里,艺术以最鲜活的姿态融入乡村肌理,乡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而是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乡土文化不再是远去的记忆,而是滋养心灵的精神力量。期待东台这片热土孕育出更多和美乡村样本,让每一片土地都绽放文化自信的光芒,让每一个村庄都成为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
通讯员:董宣、贾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周珉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