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大广告学专业:以“非遗赋能”打造育人新范式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7 13:16:00
当前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让人才培养既贴近市场需求、符合行业趋势,又锚定文化自信育人目标?10月25日至26日,江苏师范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广告学专业以一场联动18项徐州非遗、62名学生深度参与的“非遗传承,广告赋能”实践成果展暨文化展演,交出了以真实项目驱动教学、以文化赋能反哺专业的改革答卷,标志着该专业“课堂革新―实践教学―人才产出”三维改革的生动落地。

破围墙:非遗一线变课堂,实践教学转向“实景沉浸式”
“以前分析品牌策划靠课本案例,在马庄香包作坊听传承人说‘年轻人嫌老气’,才真正懂了‘用户痛点’。”广告学22级学生周雨涵的感受,正是该专业打破“教室即课堂”传统模式的缩影。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广告业务运作实践》,以徐州18项非遗为“真实教学项目”,专业组建18支“赋能小队”,让47名本科生与15名艺术设计研究生深入马庄香包作坊、云龙烙画工坊等一线,全程参与“调研―策划―设计―落地”全流程。

“我们把非遗传承需求转化为‘教学任务书’,学生需先通过文献研究、消费者问卷调查、传承人深度访谈等摸清非遗传承与发展现状,再结合品牌营销传播策划、产品与广告创意设计输出方案——这比任何模拟案例都更能锤炼实战能力。”国家级一流本科广告学专业带头人樊传果教授介绍。此次实践中,学生累计完成共计80多万字的市场调研报告,40多万字的策划设计方案,提出“IP形象设计”“产品包装升级”“汉韵今趣定位”“非遗快闪活动”等创意方案,18项非遗品牌营销传播策划与创意设计方案均被传承人采纳落地,国家级非遗徐州剪纸传承人张丽君评价:“方案兼顾文化传播与实际效益,‘一把剪刀剪彭城’设计和剪纸生活化应用方向,与我们的思路不谋而合。”

破难题:重构教学链,问题导向打通学用闭环
“以前课堂学的品牌传播策划和实践做的方案是‘两张皮’,这次围绕非遗‘怎么卖得好、传得开’的真实问题,课堂学的方法论能直接用到实践里。”广告学专业22级学生田棋予的反馈,直指广告学教学改革的核心诉求。为破解这一难题,江苏师大广告学专业以非遗赋能项目为纽带,重构了“问题导入―课堂研学―实践解决―成果复盘”的闭环教学链。

课前,教师带领学生走访非遗作坊,收集“老手艺缺乏新表达”“传统产品无市场”等真实问题,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任务课题;课中,摒弃章节式授课,采用项目式教学——围绕案例拆解实操方法,同时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讲解技艺特点与文化内涵;课后,学生带着初步方案回到非遗一线,在传承人指导下优化落地,最终将方案成果带回课堂复盘,教师结合方案落地效果点评教学,形成完整闭环。
育新人:锚定“人文+创意”,契合行业新趋势
当下,广告业正从商业营销向文化传播延伸,对兼具创意能力、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江苏师大广告学专业将“文化赋能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在课程体系中新增文化传播与创意设计模块,把徐州非遗、楚汉文化纳入案例库;开设非遗广告创意工作坊,指导学生将剪纸纹样、汉绣元素转化为现代创意;实践考核中增设“文化传承价值”评分维度,引导学生树立“广告人也是文化传播者”的理念。

此次成果展中,文化赋能的成果随处可见:学生为花鸟字设计的“诗词灯箱”,让街头技艺走进艺术展厅;为老八样糕点打造的“节气限定礼盒”,上市首周销量便破千盒。“以前觉得广告就是‘卖货’,现在发现还能‘传播文化’,这种认知转变让我对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参与实践的王舒盈同学说。
促常态:共建非遗教学基地,改革不止“一阵风”
此次非遗赋能实践并非偶然,而是该专业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展演尾声,江苏师范大学广告学专业与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共建“广告学非遗教学实践基地”。基地将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安排学生参与非遗项目策划,邀请非遗传承人任实践导师,联合开发非遗广告创意校本教材,推动非遗赋能从单次实践转为常态化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不能‘一阵风’,要找到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商亮表示,非遗教学实践基地的落地,既是对此次改革成效的肯定,更是专业持续深化实践育人的新起点。未来将联动更多地方文化资源,让广告学教学改革既接地气又提质,培养更多懂创意、有文化、能实践的新型广告人才。
通讯员 何楚瑶 刘俊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赵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