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江苏数字化耕播稻喜获丰收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7 13:00:00

金秋时节,江苏江都郭村镇大彭村的稻田里,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拂过,沉甸甸的稻穗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欢快地诉说着丰收的故事。扬子晚报记者自今年扬州大学九合一立体耕播机开始播种,便一路跟踪报道,亲眼见证了这片“数字化”稻田从播种到丰收的全过程,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和新的农业模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威力。


丰收现场:科技显威,稻田无草无倒

走进大彭村的稻田,眼前的景象令人欣喜不已。水稻整齐密密地站立在稻田里,像是训练有素的士兵,排列得井井有条。田里没有一丝杂草的踪迹,与周边一些杂草丛生倒伏严重的稻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村子里,不少人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今年的丰收,大家都感慨:“最近天气骤热骤冷,今年的丰收可太不容易了!”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朱锦磊受扬州大学委托,负责对这片水稻进行病虫草害防治。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水稻生长过程中的除草和病虫害防治措施:“从播种播下去以后,我们就知道前期要进行除草的封闭处理,这样才能确保田间的杂草不危害水稻生长。很多普通农户没按照我们的制度来,你看,杂草就相对比较多。而这块田,我们通过扬州大学九合一直接播下去后,采用了三次除草方案。”

“前期,在播后苗前,我们采取封闭处理。就像6月1号播种,正常在6月四五号就要把封闭除草剂打到土壤上面,由于九合一农机把田整得很平,还有每2.5米有一条排水沟,使得它能在土壤表层形成一层药膜层,很多杂草在没出之前就被除掉了,相当于给土壤打了一层‘除草保护膜’。这种除草剂是比较高效低毒的,通过科技手段生成药膜,能有效封闭杂草的萌发。”朱锦磊一边说着,一边蹲下身子,拨开稻穗,指着土壤介绍道。

“等到水稻苗一个月以后,长到两叶一心,小苗出来后,我们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巡田查看杂草萌发情况。多种原因导致有少量杂草出土,这时我们就进行第二次封杀。所谓封杀,就是把还没有萌发的草种继续封闭掉,对已经出来的小草,通过除草措施,让杂草被除掉,确保水稻田杂草危害控制到最小限度。杂草少了,水稻就能更好地增肥、增光、增养分,长得更加壮实。”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朱锦磊表示:“正常在7月下旬到8月初,我们会进行水稻病虫害防治处理。根据实际病虫害发生程度制定用药方案,主要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和稻螟虫等。今年我们在这片田进行了三次病虫害防治。”

“现在,我们结合无人植保机来进行防治。除草时,尽量使用自制地面植保剂;病虫害防治则更多采用无人机飞防作业,确保防治效果。我们九合一团队还会制定一套防治标准,比如小飞机防治的宽度、高度等,让防治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朱锦磊补充道。


“北斗”等高科技助力:一季稻为村里增收60万

江都区郭村镇大彭村支部书记徐粉林对扬大九合一耕播技术跟踪了两年。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种小麦,今年种水稻,通过核算,九合一机器种植的效果非常好。特别是在节约成本和数字化管理方面,表现十分突出。”

“就拿播种深度来说,传统机器播种的效果要比九合一机器差20%左右。传统机器播种,播深不一致,种子出苗先后顺序不精准,后期生长出来的苗大多比较弱,产量也受影响,发育时养分也跟不上。而九合一机器最好的一点是双轴深耕秸秆还田效果特别好,传统机器做不到这一点。耕播还田时,九合一机器能让秸秆还得更深、更均匀,种植时还带有镇压效果,让土壤和秸秆混合得很好。”徐粉林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把泥土说道。

“从去年到今年两季作物种植,我们都进行了尝试。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推动这项技术。目前,九合一机器托管了3000多亩地。今年下半年小麦种植,通过我们这个渠道跟扬大对接的,可能还会增加2000亩左右。因为大家都看到了,这项技术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产量。”

“这一季水稻,长势非常好,产量大概能提高10%以上。每亩节约成本大概超过200块钱,目前托管的3000多亩地,和以往相比大概能增加60万块钱的收入。”徐粉林算着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托管水稻的农户主要是家庭农场和村集体的合作社、集体农场为主。一些小农户由于机器调配原因,比较分散,目前还没有覆盖到,主要是针对种田大户,比如外地的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等。我们还定期搞一些培训,把这些重点大户集中起来推广这项技术。预计今年下半年小麦种植会增加2000亩,达到5000多亩。目前农户跟我们订小麦种子的量供不应求,还有人正在排队跟我们协商机器怎么调配。”

“今年的天气条件对水稻和上半年的小麦生长都不是很有利。上半年是特大干旱,下半年前期温度高,特别是水稻扬花期温度特别高,比较干旱,没有雨水;后期雨水又多了。周边农村种植的水稻倒伏非常多,稻穗还发芽了。但我们用九合一机器种的水稻,3000多亩地里,倒伏的加起来不过10亩田。因为深耕根系扎得深和沟系建全,水稻自身长得比较壮,抗倒伏能力强,受天气影响的风险就比较小。”徐粉林指着远处的稻田说道。

张教授站在稻田里

专家点赞:新技术引领水稻生产发展方向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赵步洪对这项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么多年,从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一直发展到江西以及其他省份,这项技术很容易推广应用。它把水稻生产体系进行了进步与优化,是今后水稻生产的发展方向,最终能达到无人化、高效化的目标。”

“像今天看到的这块田,是我今年看到的几十个品牌当中最好的。今年我在扬州的宝应、江都、邗江,前前后后花了八九天时间,看了有40多块田,这块田表现出产量高、抗倒伏的特点,产量至少在同地区名列前茅。今年这里种了3000亩水稻、1000多亩小麦,现在看起来都非常成功。小麦产量在江都这个地方数一数二,水稻也是数一数二的。”赵步洪站在稻田边,欣慰地说道。

创新模式:联合托管,科技直达农户手中

“以前我们有个新技术,要经过厂家、经销商等多个环节才能送到田头。现在我们和种植大户直接签订协议,赔了,我们就全赔!增产了,我们和农民五五分层。”扬州大学张宏瑞教授介绍了这项技术推广的创新模式:“我们跟徐书记这边合作,不是单项九合一数字化立体耕播技术的简单合作,还有模式,我们甚至先把钱垫给农户,让大家放心!这都是基于我们对于这项技术的信心。今后的目标是在‘十五五’期间,搞吨半粮建设,把吨半粮的技术直接送到托管的农民手中,大幅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

“另外,对于数字化耕播,我们要进行除草数字化、施肥数字化等方面的探索,把机器人除草施药等技术用上去,大幅度减肥减药,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我们现在主推的托管模式,最大的好处是把科技直接送到农村,不经过层层打折扣,让科学家直接把先进技术用到农业生产中,大大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让农民直接享受到科技成果带来的优惠。这也是对中国农业发展模式的一种探索。”张瑞宏教授充满信心地说道。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稻田里,数字化耕播稻技术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从除草到病虫害防治,从节约成本到提高产量,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联合托管的新模式,更是让科技直接惠及农户,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相信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模式的不断完善,江苏的农业生产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绘就一幅更加绚丽的丰收画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摄影 徐媛园

视频 王宝权 殷鹏  张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