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强化职工权益“在职保护”,打破“离职亮剑”无奈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6 17:08:00


我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对保障劳动者权益作出了规定,但在现实中,职工往往面临“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样不敢轻易维权的窘境。在职时欲依法维权,却陷于“鱼死网破”之困局;唯有辞别岗位,方敢放心启用法律之刃。这折射出劳动法执行机制中一道“裂缝”:法律文本的“金钟罩”在现实执行中屡屡被无形之手撕开,在职职工的权益保护一些时候沦为纸面尊严。

不妨先来看看法律条文与执行实践之间存在着的这条“裂缝”。一方面,企业违法成本与职工维权代价严重失衡。当企业违法克扣加班费或单方变更劳动合同时,职工若直接拒绝,面临的常是“穿小鞋”、隐性排挤,甚至是被“优化”的威胁。而选择忍耐,至离职时再发起仲裁和诉讼,虽能索回部分补偿,但那些在漫长不公中消逝的尊严与健康,已覆水难收。另一方面,现有维权机制对于“在职维权”设计不足。劳动监察部门常陷于“民不举、官不究”的被动处境,加之力量分散,面对庞大企业数量与复杂用工形态,主动执法力有不逮。劳动仲裁与诉讼程序耗时耗力,在职者难以承受“持久战”对当下工作的干扰——法律救济的“长路”反而成了维权者的畏途。有数据显示,劳动仲裁机构受理案件的数量仅占实际争议的冰山一角,大量在职者因重重顾虑而选择沉默吞咽苦果。

要扭转这种“离职才敢亮剑”的无奈现实,亟需系统性补上制度短板,将“在职保护”置于劳动权益保障的核心位置。

首先,让劳动监察的“探照灯”照亮基层暗角。推动监察力量下沉,在工业区、写字楼等用工密集区域设立工作站,配备充足力量。变被动接案为主动巡查,运用大数据监测企业用工异常指标,对高频违法企业实施“飞行检查”。同时,构建便捷的匿名举报与线索反馈平台,严格为在职举报者保密,消除“秋后算账”之忧,让无形的劳动监察网络成为悬在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其次,以“惩罚性赔偿”重塑违法成本天平。对克扣工资、违法解雇等恶意侵权行为,在补偿职工实际损失基础上,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通过让企业为其违法行为付出远超所得的代价,使“守法”成为经济理性下的最优选择。

再次,开辟在职维权的“绿色通道”。针对薪酬、工时等常见争议设立简易仲裁程序,限时办结,并推广“劳动法庭”或专门审判庭。探索对清晰侵权事实尝试“一裁终局”,大幅压缩维权周期,减轻在职者的程序负累。

劳动法的尊严,在于其条款设置,更在于其能在职工需要时化作“带电的高压线”。唯有让法律保护从“事后追偿”前移至“事中守护”,让劳动监察真正“长牙带电”,方能使每一位在职者不必等到决心离开或被一脚踢开时才敢挺身维权。希望法律和制度的光明能穿透“屋檐”的阴影,普照于每一个勤恳工作的日常。(张建一)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