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治理不能少了劳动者的声音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6 17:01:00
“我们的社会群体正在细化分化,对这些年出现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电商从业人员等,在管理服务上要跟上,填补好这个空白。要既有管理,又有服务。”2025 年 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为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工作明确了要求。江苏用扎实行动回应这份嘱托,在算法主导的平台经济生态里,闯出了一条“协商共治”的新路子。
平台经济飞速发展,算法成了支配新就业群体劳动节奏的无形之手。南京外卖骑手小李因为暴雨,有3个订单超时,平台直接罚了150 元,这差不多是他半天的收入,可他想申诉却投诉无门。像小李这样的情况,在全国840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中很常见,他们正面临着“算法困局”。抽成比例糊里糊涂、申诉渠道名存实亡、过度劳累的风险越来越高,当劳动被简化成冰冷的数据流,劳动者的话语权在代码构建的“隐形牢笼”里变得很微弱。这种困境的本质,是算法权力与劳动者话语权的严重失衡。平台凭借技术优势掌握规则制定权,劳动者却因信息不对称、议价能力弱,沦为“算法的被动执行者”。当劳动尊严被算法碾压,当权益保障沦为“无解难题”,治理必须回应一个根本问题:算法治理,不能少了劳动者的声音。
破解这个困局,江苏构建起“立法硬约束、技术民主化、服务嵌入式” 的治理体系,让劳动者的声音能真正进入算法治理的核心。
立法破冰,给协商安上“定盘星”。制度的空白,是维护劳动者权益最脆弱的痛点。2024年8月,江苏省连云港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决定》,直指算法霸权;江苏省推动成立调解委员会和新就业形态行业协商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让骑手、司机代表能坐在谈判桌前,为自己“代言”。这些举措打破了平台对算法的绝对掌控,让“算法透明”“劳资一起决定” 不再是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事。
技术赋权,让劳动者当上“参与者”。技术的本质是工具,关键看为谁所用。2025年7月17日,《“T3出行”网约车平台算法和劳动保障集体协议》在南京签署。协议聚焦收入透明化、安全保障、休息休假等核心议题,明确抽成比例、动态激励机制,并优化空驶垫付等权益;T3 出行等平台设立的算法治理委员会里,司机代表能对不合理的派单逻辑说“不”。当劳动者的经验与诉求被输入算法系统,技术便从“压迫者”变成了“维权助手”。
服务托底,为协商注入“硬底气”。劳动者不敢“说话”,往往是因为“说话没用”;而“说话有用”的前提,是权益保障的底线被筑牢。江苏8000多个工会驿站织就的支持网络,正是这样的“底气源”。驿站不光能解决充电、歇脚这些基本需求,还通过“小哥学院”“社保帮代办”等服务,为劳动者拓宽了职业发展的路。当劳动者有了拒绝不合理算法指令的勇气,协商才有了真正平等的基础。
江苏的实践,不仅破解了新就业群体的权益难题,更探索出一条“技术向善”的治理新路径。其意义远不止于解决当下的“超时罚款”“抽成不透明”,更在于重构了平台经济中的权力关系——劳动者从“算法的末端执行者”,变为“规则的参与制定者”。司机能对算法调整投反对票,维权从“没处说”变成“七天内就能解决”……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实则是劳动尊严的回归。当劳动者的声音穿过数据的洪流,当他们的经验与诉求被纳入算法设计,技术便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为连接效率与公平的桥梁。
总书记“填补空白”的嘱托,在江苏大地上正变成生动的实践。这场以“劳动者声音”为核心的算法治理变革,不仅为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破题,更守护了技术时代最珍贵的劳动尊严——真正的科技进步,从来不是让个体更“高效”,而是让每个劳动者都能有尊严地工作、更幸福地生活。(徐益)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