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AI抢工作:我们是和它“组队”,而不是竞争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6 17:00:00
会议结束十分钟了,我仍对着屏幕上的会议纪要出神。AI将“项目进度滞后”诗意地描述为“时间齿轮的短暂卡顿”,既用清晰的图表呈现了所有数据,又巧妙地安抚了情绪。这份恰到好处的“智能”,正是当下许多职场人心中那丝若有若无的焦虑来源:当周报、PPT、文案都能交由AI高效完成,我们的“饭碗”还牢靠吗?
一位做HR的朋友最近翻着岗位需求表感叹:“以前招编辑看重文笔灵气,现在第一句先问会不会用AI提词;面试程序员,也得现场考察给AI下指令的功力。”这悄然改变的招聘标准,像是职场变革的一个缩影。
微软最新研究表明,销售、程序员、办公室文员、翻译员等基本依赖于“动脑子”和“靠嘴说”的职业,AI适用性很高。而像护理助理、洗碗工、卡车司机、屋顶维修工这些大多“靠体力”的职业,AI覆盖率几乎为零。
可见,工作核心是信息处理或沟通,受AI的影响较大;而体力活,AI暂时插不上手。可这就能画一条“安全线”吗,AI就能把前者都取代了?
收纳师辰颐的经历提供了一个生动的答案。她曾让AI生成一份儿童房收纳方案,一分钟内就得到了包含色彩搭配、空间利用甚至沟通话术的完整方案。回想过去为类似方案熬夜查资料、画草图的日子,她坦言:“最初我也恐慌,AI这么强大,客户还需要我吗?”但她选择拥抱变化。现在,她会主动向客户演示AI如何分析家居动线,再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为客户打造一面充满温情的“女儿成长墙”。“这种基于理解和情感的个性化设计,AI能给吗?”她反问道。
“AI没有打倒我,反而提升了我的理念。收纳不仅是摆放整齐,更是梳理生活的秩序感。现在我用AI整理沟通记录、生成方案,省下的时间就用来研究家居美学、生活心理学,争取给每个家庭都定制个性化方案。”她说,与其焦虑“AI会不会抢我们的工作”,不如想想“我能和AI一起做些什么”!
回望历史,职业的迭代从未停止。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愤怒的纺织工人砸毁蒸汽机,视其为夺走生计的“铁疙瘩”,但那些学会操作新机器的人,转身成为了新时代的纺织工人。汽车取代马车,蒸汽司机转型为汽车司机;今天的出租车司机,也熟练运用着导航软件优化路线。从电报员到BP机话务员,再到智能手机普及万物互联,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旧岗位的消退与新机遇的涌现。正如我爷爷学会用智能手机后感慨:“新工具得学啊,不然怎么跟上时代?”
是啊!也许AI会淘汰一些职业,但不会淘汰一个终生爱学习的人。就像纺织女工不会因为机器取代了手纺车而失业,学会了操作更精密的纺织机;就像收纳师不会因为AI能做方案而失业,用AI放大专业价值,成了客户信赖的“生活规划师”。只要时刻拥有拥抱新事物的勇气,总能适应新时代。
作为文字工作者,我和AI也“斗智斗勇”。刚开始我直接让它生成一篇产品文案,得到的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模板文,连产品的核心卖点都没有。后来我学“聪明”了,先自己理清楚重点提纲,再用AI生成初稿,逐句打磨细节。想要AI文去“AI味”,我们不能在思考上有任何懈怠,相反当大家都能更好地使用AI完成文字时,我们要更有思考力才行!
AI能撰写代码,但写不出程序员为攻克难题而熬过的深夜;AI能生成精准的报表,但替代不了财务人员核对账目时的那份严谨;AI能说出滴水不漏的漂亮话,但无法蕴含销售与客户深聊至凌晨的那份真诚。技术的车轮不断向前,但人类最可贵的力量,或许从来不是追求“不可替代”,而是那份“保持初心,永远进化”的韧性。
AI会抢走我们的工作吗?这不是人和AI的“战争”,而是一场“人类+AI”的“组队升级”,不妨放下焦虑,对自己说:“嘿,和AI组个队,看看能擦出什么火花?”(邵怡)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