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延迟 1 分钟,190 万个脑细胞死亡! 男子清晨突发脑梗死,江大附院 “取栓清障” 救回一条命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1 17:40:00
扬子晚报网9月11日讯(通讯员 孙卉 钱小蔷 记者 万凌云 姜天圣)“我、想、喝、水”,43 岁的汪立(化名)躺在镇江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又名江滨医院)的病床上,一字一顿地努力练习吐字发音。
很难想象,一周前,他还是单位里有名的 “段子手”,总能用幽默逗乐全场。这场人生的急转弯,源于一个普通清晨突发的脑梗死 —— 脑血管 “主干道” 的一场 “交通事故”,让他猝不及防,好在医院神经内科介入团队果断实施取栓手术 “清障”,最终帮他躲过 “劫难”。
镇江江大附院(江滨医院)
突发急症:从 “段子手” 到卧床难语
9月11日,院方介绍,事发当天凌晨,汪立还和妻子念叨着次日要一起送孩子上学,状态与往常无异。可第二天一早,妻子做好早饭喊他起床时,却发现汪立正倚靠在床边呕吐不止。
“应该没什么,就是有点头晕,我再躺下睡会就好了。” 汪立拦住了准备叫救护车的妻子。拗不过丈夫的坚持,妻子只好请假在家陪伴。直到当天下午 3 点左右,见汪立的症状毫无好转,联想到中风的典型表现,妻子才急忙拨打 120,将他送往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急诊中心。
紧急救治:绿色通道启动,精准判断制定方案
医院接诊后,立即启动卒中中心绿色通道,急诊神经内科医师迅速到位,通过询问病史、完善检查,结合头颅 CT 排除颅内出血,确诊汪立为后循环脑梗死。由于距离发病已超过 4.5 小时,静脉溶栓的黄金时间窗已过,团队随即安排头颈 CTA(CT 血管造影)+ 全脑 CTP(CT 脑灌注成像)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汪立基底动脉闭塞,整个后循环处于缺血状态。“基底动脉是脑动脉主干道,一旦闭塞,病情极可能快速加重。”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徐建慧解释。当时汪立症状尚轻,未达到急诊手术指征,医护团队一边开展积极内科治疗,一边密切监测其病情变化,神经内科介入小组也随时待命。
之后,汪立病情突然加重,出现言语不清、口角歪斜、四肢瘫痪等症状。医护团队立即与家属沟通,决定实施急诊取栓治疗。
手术攻坚:“机械拖车” 打通 “生命高速路”
“大脑血管就像输送氧气和养分的‘生命高速公路’,血栓就像路上的‘车祸’,会导致血流中断,脑细胞‘断粮’后会快速死亡。” 徐建慧用通俗的比喻解释病情。她介绍,脑梗死治疗有 “静脉溶栓” 和 “动脉取栓” 两种方案:静脉溶栓如同 “化学清障车”,适合小血管闭塞,黄金时间为发病 4.5 小时内;动脉取栓则像 “机械拖车”,能直接清除大血管内的血栓,发病 6-24 小时内(经严格评估)均可实施。
汪立错过溶栓时间窗且为大血管闭塞,动脉取栓成为唯一有效方案。手术中,徐建慧团队在汪立大腿根部动脉开一个针眼大小的切口,将柔软的导管如同 “导航” 般送入血管,精准抵达脑部 “堵点”,再用取栓支架(类似细小网兜)套住血栓并成功取出。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汪立基底动脉血流通畅,远端灌注恢复良好。
如今,汪立的语言、肢体障碍已明显改善,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能力,后续将接受康复治疗。
健康警示:每延迟 1 分钟,190 万个脑细胞死亡
“脑梗死救治,时间就是生命。每延迟 1 分钟,就有 190 万个脑细胞死亡,错过黄金治疗窗,后果往往无法挽回。”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朱颖强调。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数据,我国 40 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有患者达 1242 万,平均每 10 秒就有 1 人初发或复发脑卒中,每 28 秒就有 1 人因脑卒中离世;幸存者中,约 75% 会留下运动、言语等功能障碍,40% 为重度残疾。
朱颖提醒,公众可通过 “中风 120” 口诀快速识别脑卒中:“1 看”(观察脸部是否不对称、口角歪斜),“2 查”(双手平行举起,看是否单侧无力),“0 听”(聆听患者说话是否不清、表达困难)。一旦出现任一症状,需立即拨打 120,送往具备溶栓、取栓条件的医院救治。
近年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卒中中心以 “缩短救治时间、提升救治成功率” 为目标,通过多学科协作、流程优化、技术升级等举措,持续完善 “生命救治通道”,为脑卒中患者筑牢健康防线。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