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经济”开辟家门口的“共富路”,常州“小切口”写出城市治理“大文章”
来源: 中国常州网
2025-09-11 16:49:00
社区不仅仅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家园,更以其独特的经济体系,构建出一张“毛细血管网”,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消费系统。江苏常州以社区“微经济”为切口,积极鼓励各社区根据实际探索发展社区经济,以“15分钟生活圈”为核心,书写出一篇社区发展更有活力,居民生活更加便利的城市治理大文章。
“公益咖啡”激活社区创业新生态
早上8点半,常州经开区兴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的水吧——暖黄的灯光照射下,吉尔咖啡已经飘出浓郁的咖啡香。37岁的王梦绮动作利落地为一位赶着上班的女工递上一杯刚做好的拿铁。“加了一份浓缩,晓得你今天要赶工。”她笑着说。对方接过咖啡,默契地点点头,匆匆走向对面的工业园。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王梦绮是这家水吧的创始人,也是一名单亲妈妈。今年年初,在社区创业扶持政策的吸引下,她带着5年新疆咖啡餐饮工作经验来到这里创业。
社区为她提供了全方位的扶持,不仅将党群服务中心三楼的闲置空间以优惠租金出租,还减免了水电,极大地减轻了创业初期的成本压力;指派专人为她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协助她高效办理了工商注册、卫生许可等一系列手续,让她能专注于业务准备。在兴东社区的大力支持下,这间集茶饮、咖啡于一体的便民水吧顺利开办。
“社区的各类活动集中在三楼举办,为我们水吧带来了宝贵的初始客源,他们还主动帮我对接工业园里的企业,作为职工定点茶歇站。”王梦绮说。开店仅半年,越来越多的园区工人知道这个地方,高峰期一天可以卖出20多杯,还有企业经社区牵线,前来对接洽谈合作服务,邀请她上门讲课。
兴东社区辖区内聚集了近200家制造企业、超2万名产业工人。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栋表示,“通过引入水吧这样的服务载体,我们既解决了创业者场地难题,又补上了园区配套短板,更关键的是,通过服务激活了社区‘自我造血’功能。”
每周二晚,社区职工夜校在水吧旁的活动室开课,王梦绮会为学员提供茶歇,而社区也邀请她走上了讲师的道路,给职工们教授咖啡制作课程。“我们在这里学会的拉花,现在每天都会给王老师晒晒自己的作品。”学员王莉莉说。
更令人惊喜的是,水吧模式带来了多方共赢的效果。社区调查显示,自水吧开业以来,园区职工满意度提升12%,职工晚间留园率明显提高,连带促进了周边小吃店、超市的客流。而王梦绮的创业项目也实现盈利。
据悉,王梦绮正在社区帮助下筹划增设简餐服务。“我想打造一个让职工真正能放松下来的空间,”她说。社区三楼那盏暖黄色的灯,正照亮更多可能。
“飞地经济”探索共富新路径
如何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享受便民服务、参与社区治理?近年来,常州武进区湖塘镇晓柳社区通过“飞地经济”模式,交出了一份扎实而创新的答卷。
晓柳社区区位优势明显,集体经济“家底”厚实。其前身小留村1988年就被评为“亿元村”,1994年以来先后经历6次大的拆迁,基本实现了“居民上楼、企业入区”的格局。
2016年,晓柳社区建成总占地133.5亩、建筑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标准工业厂房,迄今已吸引32家企业入驻。
这一切,源于社区股份合作社一锤定音的重大决策:投入1.75亿元建设10.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晓柳社区党委书记周孝波回忆:“当时股东代表中有不同声音,是存银行吃利息,还是继续投资?我们最终选择成为‘飞地模式’的先行者。”
所谓“飞地模式”,即通过跨区域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标准厂房吸引多家科技企业入驻,为居民提供就近就业岗位,“薪金”收入稳步增长。
拉动消费引擎。2024年下半年,由晓柳、鸣北等6个社区共同投资3100万元,建设的武进首个跨区域村级抱团发展项目——“星河邻里+”现代社区服务综合体正式对外营业,综合体融合菜场、餐饮、游乐与健身等多种业态,充分挖掘老年人休闲娱乐、女子瑜伽、宠物经济等消费需求,已成为周边居民日常消费的热门选择。星河邻里中心不仅解决了民生“食”事,更成为壮大集体经济的“活水源泉”——居民作为股东,每年享受资产收益分红。
扮靓文明新风。晓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月组织便民活动,包括义剪、健康测量、体育观赛等。近年来,社区累计投入55万元改造小微水体、66万元推进“厕所革命”、29万元升级实践站,并公开资金使用明细,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从“共享菜园”到“睦邻社区”,晓柳社区正通过科技与共治相结合,实现社区品质“原地升级”。
“主理人”串起社区“幸福供给链”
近日,钟楼一批把准社区经济脉搏的“能人”主动站了出来,深挖钟楼区社区经济“护城河”,积极开发无偿和低偿收费公益项目,共同构筑起服务居民精细化个性化需求的“幸福供给链”。
“我是清云澜湾的居民,平常很喜欢艾灸,这个康复中心就在居委会里面,过来很方便!”65岁的市民霍建妹来社区办事,意外发现了一片“新天地”——集康复中心、人人课堂、老年人专用健身房、香文化体验室等于一体的社区综合体。这片集多元服务于一体的空间,其背后的“织网人”正是社区“经纪人”李晓燕。
2024年底,李晓燕创立星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立志打造枢纽型社会组织,为社区链接优质资源。清云澜湾社区成为她实践“社区经纪人”模式的首站。面对社区约2000平方米的待运营空间,李晓燕没有急于求成。她首先向五星街道居民发放问卷,精准掌握居民需求偏好后,才开始有的放矢地“招商”。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在她的精心运营下,清云澜湾社区综合体已汇聚7种不同业态,重点覆盖“一老一小”,成功在社区内打造了“微型少年宫”和“微型老年大学”。
在永红街道荆川里社区,主理人杨征宇的荆川小食堂每天上午十点半准时飘出饭菜香。
2024年1月开业至今,这位曾在广仁阁饭店担任总厨的掌勺人,将自己的手艺带进了社区。杨征宇是常州烹饪学校首届毕业生,2011年他开始创业,但去做什么行业,让杨征宇犯了难。就在这时,他所居住的荆川里社区党委书记裴美凤在与居民闲聊过程中偶然得知了杨征宇目前的想法,就主动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开业之初并不顺利。杨征宇清晰地记得,第一个月顾客寥寥。于是社区主动作为,帮助引流,向居民宣传,在这里吃饭的老年人,政府有补贴,两荤两素标价12元,实付仅需8元。正是依托政府助老政策和社区支持,这份坚持逐渐被看见。
如今,食堂日均接待量从起初的百余人攀升至三四百人,高峰期甚至突破四百人,每天早上十点半,这里就要大排长龙。甚至附近也有装修工人听说之后,特地中午赶来吃饭。
“未来,社区将会与小食堂携手,尝试打造怀旧主题活动,吸引更多人前来用餐,成为忠实客户,夯实社区经济的基石。”裴美凤说道。
无论是社区综合体的“经纪人”,还是社区食堂的主理人,这些“能人”与社区共同构建起了更可持续、更具活力的社区经济模式和服务生态。(时晟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