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惊动毕飞宇的 "文学奇迹"!海安凭什么让作家扎堆?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8 18:31:00

“海安能出这么多文学批评家,简直是个奇迹!想复制?难!”

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毕飞宇话一出口,全网都在问:海安,到底藏着什么文学密码?

8月17日,海安中学博雅剧场里,毕飞宇的小说写作分享会座无虚席。比现场更炸的,是他对海安文学成就的惊叹——毕竟能让“茅奖作家”直呼“难复制”的县域文学现象,全国都没几个。

海安的文学之花,到底是怎么“长”出来的?

挖开3000年的“文化老根”

海安的文学,从来不是“空中楼阁”。

早在青墩文明时期,海安就埋下了文化基因;北宋范仲淹、南宋文天祥路过,随手留下千古绝唱;教育家胡瑗在此开课讲学,把“崇文”的种子撒进土壤。

到了明清,各大书院里走出成群的进士、举人,“耕读传家”成了刻在海安人骨子里的习惯;再到现代,“新华字典之父”魏建功、史学泰斗韩国磐……一代代文化名人,把海安的文脉堆成了“珠穆朗玛峰”。

就像种树要先养土,海安这3000年的积淀,早把文学的“土壤”滋养得足足的。

把“文学梦”种进每个孩子心里

光有老底子不够,海安最牛的是——把人文精神当成“接力棒”,一棒传一棒。

20世纪70年代,海安县文化馆办了个创作学习班,就这么个“小课堂”,走出了夏坚勇、董志翘等文学大咖;同一时期,西场中学十几年里“批量生产”了陈歆耕、汪政、吴义勤等一批文坛大拿,被称作“西场中学现象”;海安中学不盯着分数死磕,培养出刘旭东、何平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作家、批评家。

南师大教授何平说:“80年代的县城中学,好老师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校友何永康年年回母校讲作文、聊美学,汪政老师蹲点指导学生的“清波诗社”……海安的文学火种,都是这么手把手教出来的。

政府民间“齐动手”,搭起文学“朋友圈”

文学要火,光靠热爱不够,还得有“硬支撑”。

海安市委书记谭真打了个比方:建“文化强市”就像盖楼,基础文化设施是“地基”,文化事业产业是“楼体”,名人名作是“屋顶”。

现在的海安,18个图书馆分馆、5家城市书房、231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把“书香” 撒向了街头巷尾;民营企业也没闲着,泛书房办起慧源夜校,海迅集团建起魏建功纪念馆……大家共同织了一张“全民文化网”。

更牛的是523文化产业园——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最近正在升级改造,未来要变成集艺术、文创、运动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给文学创作添足“时代活力”。

为什么海安的文学“难复制”?答案其实很简单:这里有3000年文脉的“长度”,有代代相传的“温度”,还有政府民间共发力的“力度”。

在海安,文学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 它在城市书房的灯火里,在校园讲座的掌声里,在少年诗人的笔尖里。

通讯员 梅丛婧 陈天航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