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拜织女、放河灯、抛绣球、做巧食……七夕来到,这里的“乞巧文化”吉祥浪漫出彩出圈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8 18:30:00

年年七夕,今又七夕。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广陵古城核心地带,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小秦淮河畔,身着汉服的“织女”们,将一盏盏河灯轻放于河面,满载祝福的五彩河灯点亮“人间天河”。拜织女、放河灯、做巧食、斗巧会……“我们的节日·七夕”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在这里浪漫上演。

人气旺盛

本次“七夕开‘巧市’·传统民俗话浪漫”活动由扬州市文明办、广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陵区委组织部(人才办)、广陵区融媒体中心主办,广陵区文明办、广陵古城管委会、广陵区食品产业园协办,广陵团区委、汶河街道办事处承办。民间文艺家、非遗传承人、市民游客会聚于此,观朱颜华裳,斗穿针引线,祈天孙赐巧,赏荷灯照影,其乐融融。

投针验巧

现场,一场鹊桥汉婚秀率先点燃现场热情。汉婚巡游启程前,小东门桥遗址广场上早已人头攒动,一场充满互动趣味的“抛绣球”环节提前拉开序幕。身着凤冠霞帔的盛装“新娘”站在角楼上,手持绣有鸳鸯戏水纹样的红色绣球,微笑着向台下人群示意。随着主持人一声“抛绣球咯”,“新娘”轻轻将绣球抛向空中,台下市民与游客纷纷踮起脚尖、伸出手臂,热切争抢。

放河灯

抛绣球环节结束后,汉婚巡游队伍从小秦淮河畔出发,沿着仁丰里古巷一路向北巡游,最终抵达文昌阁金鹰商场文昌店。巡游途中,谦谦君子穿官服幞头,窈窕佳人着宋制婚服,侍女们手持宫灯、扇子,生动展现古代婚礼的喜庆场景。不仅用传统浪漫的形式倡导婚俗新风,让乞巧文化中“向善向美”的内核在当代家庭中延续生长,更通过巡游串联的方式,打通了街区与商圈的人流通道,聚集了更高人气。

七夕斗巧会现场,女红斗巧(穿针)、投针验巧(浮针)、七夕结巧(结绳)、魁星得巧(联诗)四个关卡接连展开。刚闯过三关的语菲小朋友乐开了花:“我试了5次,浮针成功了,原来古代小姐姐们过七夕这么有意思啊。”连过四关领到奖品的大学生小林说:“联诗环节特别考验积累,和大家一起动脑筋对诗,感觉自己也沾了‘巧气’。”

抛绣球

活动现场,扬州民俗专家、市级非遗传承人夏梅珍老师为大家讲解传统乞巧习俗的由来和意义,带领大家举行拜织女古礼。烛火摇曳中,大家依次行礼,向织女祈求心灵手巧、生活幸福美满,传承千年的古老仪式,在这一刻重现生机与韵味。小秦淮河畔,放河灯活动吸引了前来参加相亲活动的青年们。数百盏荷花灯被轻轻放入水中,这些花灯既承载着人们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也饱含着对家人安康、阖家幸福的传统祈愿。

仁丰里街区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传统民俗活动,让青年朋友们感受七夕的文化氛围,更为大家搭建真诚交流的平台。未来,还将继续联动各方资源,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开展更多活动,让大家在广陵不仅能安身立业,更能收获温暖与幸福。

记者注意到,街区内匠心乞巧集汇聚了扬州剪纸、扬州绒花、七夕巧果制作、雕版印刷等众多非遗项目。扬州剪纸摊位前,传承人现场教授“鹊桥会”主题剪纸,游客们手持剪刀,跟着传承人一步步剪出牛郎织女、鹊桥图案;巧果制作区,大家揉面、塑形、烘烤,亲手做出吉祥巧果,品尝自己制作的传统美食。参与者表示,亲手制作,学到了传统技艺,更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命力。通讯员 广萱 朱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