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赶月三十三载,常州高新区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8 18:29:00
从阡陌纵横的5.63平方公里到产城融合的508.91平方公里,从1.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到突破2200亿元,常州高新区用33年时间书写了一段跨越式发展的传奇。1992年,常州高新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肩负起“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历史使命。三十三年风雨兼程,这片土地以“追风赶月莫停留”的奋进姿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华丽蜕变。如今,站在33周年的新起点上,常州高新区紧扣“常州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核心定位,以决战决胜姿态统筹推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营商环境精耕细作、产城融合深度突破、民生福祉持续升级,正向着“十四五”圆满收官全力冲刺。
常州高新区
产业跃迁,新质生产力“引擎”轰鸣
八月骄阳似火,常州高新区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更是一片火热。8月17日,江苏欧朗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及智能制造基地奠基仪式举行。“总投资3亿元,建成后年产3154万套汽车冷却系统管路,其中新能源汽车管路占比超六成。”企业负责人的介绍,让现场嘉宾看到了高新区新能源产业的强劲后劲。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欧朗汽车手握80余件有效专利,客户覆盖丰田、比亚迪及德国大众等全球巨头,此次新项目落地,将进一步夯实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细分优势”。
欧朗汽车生产车间
这样的“高新速度”并非个例。今年以来,常州高新区9个省重大实施项目已开工8个,34个市重点入库项目中28个实现开工、10个顺利竣工,78个新招引优质项目陆续落地,成为新质生产力快速成长的“生力军”。8月19日,江苏屹材全固态电池关键核心材料生产项目在奔牛智造港投产,为高新区抢占未来电池技术制高点注入“芯”动能。8月20日,总投资50亿元的星宇股份智能汽车电子及视觉系统产业中心启动建设,达产后将实现1000万只智能车灯总成配套能力,进一步巩固其行业地位。
从高性能碳纤维打破国外垄断的中简科技,到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常州市新型碳材料集群,常州高新区的产业升级之路越走越宽。截至目前,常州高新区已吸引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的超2100家外企落户,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总量全市第一,达36家。“十四五”期间,累计培育百亿规模企业7家、50亿规模企业4家、30亿规模企业8家、10亿规模企业45家,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5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2家。
营商环境,精耕“沃土”引凤来栖
“2010年第一次来常州,沿江片区还是一大片农田,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这里一扎根已经15年。”德瑞(常州)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留德博士胡东祺感慨道。当年,他带着德瑞(原朗盛皮革化工)项目来到常州,项目在南京报批期间,常州高新区招商局专门组建专项工作组,与企业同吃同住、全力推进审批流程,“缺什么材料就立刻补,连总部都惊讶于这里的‘常州速度’。”
今年年初,全球新能源电池原浆混合技术领域的德企迈萨科集团,将亚太区首个生产基地签约落户常州高新区,这是其首次在华设立法人实体。迈萨科负责人Nicolas直言,从首次洽谈到签约,高新区招商团队独创的“产业链图谱+德式成本模型”组合拳让总部惊叹“比我们更懂自己的需求”。而5个工作日完成注册,比预期提前2个月,协调缩短1个月投产周期的“超预期服务”,更促使总部在今年二季度追加近50%投资。如今,迈萨科已带动多家德语区配套企业洽谈落户,形成“引进一家、带来一串”的集群效应。
合成生物产业园
近年来,常州高新区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发展“生命线”,为企业打造从落地到发展的全周期“舒适区”。针对企业“用地难、找地烦”痛点,高新区打造全市首创的“土地云仓”综合管理平台,让土地资源配置更高效。九号公司常州研发生产基地原本是闲置低效工业用地,仅用半年改造就实现投产,成为全球最大智能短交通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常州高新区在全省首推“建设项目服务清单制”,并入选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河海新能源超导热芯高端装备项目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当日,项目同步取得“四证四书”,较常规流程提速6个月。仅9个月完成生产车间主体建设,后续职能部门又主动上门开展竣工前指导,让验收环节再提速30天,真正实现“拿地即开工、开工即送电、竣备即投产”。
产城融合,绘就发展“新画卷”
驻足25.8公里黄金岸线,水天一色,“巨龙”卧波,百舸争流。通车在即的常泰长江大桥,与常州北站、常州港、奔牛国际机场共同编织出“水陆空铁”立体畅达的现代交通网,它以钢铁脊梁横跨天堑,将苏南的活力与苏中的潜力紧密相连。这不仅是物理的跨越,更是常州高新区打破空间壁垒、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时代注脚。
常泰长江大桥
“常泰长江大桥通车后,从常州到泰州只要20分钟,以后跨江谈业务更方便了!”在常泰长江大桥建设工地,看着即将通车的钢铁巨龙,一位新能源企业高管充满期待。德胜河航道整治工程推进顺利,通航能力将从100吨升级至2000吨,魏村枢纽船闸已投用,未来将与铁路、空运联动,实现工业园区“门到门”运输。龙江路高架北延工程进度达80%,年底通车后将成为常州高铁新城的“活力动脉”;常州机场航站区改扩建、腾龙大道智慧快速路等项目加速推进,让“内畅外联”成为现实。高新广场、领航大厦成为城市新地标,星耀城、科创水镇二期加速建设,越来越多的企业总部、头部机构聚集,“一核四带”格局下,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高铁新城
产城融合,既要“产”的活力,也要“城”的温度。在常州高铁新城,定位“区域医疗中心、急救中心、转化中心” 的常州市一院高新院区正加快建设。总投资6亿元的第二工人文化宫,融合常州传统民居肌理,规划图、演、展、艺、体五馆群落,未来将成为服务全市职工与青少年、激活城市精神生活的活力引擎。环新龙湖公园景观提升、低密度高品质住宅供给、优质学校培育……一系列举措让常州高铁新城不仅成为“产业高地”,更是“宜居家园”。
民生福祉,“微幸福”持续升温
城市的温度,不只在生态里,更在“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细节中。“十四五”以来,52个老旧小区改造投入6.97亿元,41台加装电梯让老人“一键到家”。“城市大管家”全域智慧管理、全域智慧停车项目等方式,让全域焕“新颜”。此外,71个助餐点覆盖全区10个镇街,日均2600份热餐直达社区;7家市级“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残疾人、低保人员精准匹配岗位。薛家镇童子河社区的“成长暑动力”暑托班,开设138节特色课程服务22名儿童,解决了快递员、外卖员等群体的“带娃难”。城乡品质在均衡发展中升级迭代,消费活力在烟火气中不断释放,音乐节、体育赛事轮番点亮生活图景。
夜市
今夏,入选全省“夜间消费集聚商圈(步行街)”名单的“新北通江夜未央”点亮城市夜空。商圈夜市集里,绿色商业场景、数字消费和健康消费持续引领常州消费潮流。汉江路国际街区,灯光秀与环球美食吸引着年轻人打卡;文化广场的“野生音乐会”上,市民用手机灯光织就星河,歌声成为连接人群的纽带。
奥体中心的绿茵场上,“苏超”的热血欢呼与商圈的热闹喧嚣遥相呼应,中华恐龙园的明星恐龙“角角”“犟犟”成为“顶流中的顶流”,高峰期周边酒店入住同比激增300%……城市活力,越夜越精彩。
站在33周年的节点回望,“十四五”50项指标40项提前完成,工业用地亩均税收五年翻番,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全市第一——这些数据背后,是每一个“你我他”与城市的共生,交出的一份“先行者的答卷”。
“平芜尽处是春山”,33年前的“平芜”已变“春山”。“追风赶月莫停留”,未来的常州高新区,将锚定“常州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定位,在加快培育和锻造新质生产力上勇当先锋,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勇拓新路,向着下一片“春山”,继续追风赶月。
通讯员 葛美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奔 摄影 薛飞 杨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