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花甲之年“切换”人生赛道,从企业老板到金牌调解员,79岁老人的“倒贴式”工作法令人起敬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9 19:48:00

60岁干纠纷调解工作,每年“倒贴”至少上万元,近20年过去,老人成为全镇家喻户晓的“金牌调解员”。以他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被省司法厅评为“江苏省金牌个人调解工作室”。8月19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走近扬州仪征市大仪镇79岁的调解员王金昌。

王金昌老人

换种方式服务乡亲,60岁从企业退休后“干”上调解

王金昌曾是企业老板,年轻时从一家小塑料厂起步创业,从最初的20名员工、100万元产值,扩大到300多名员工、2500万元年产值,实现了创业梦想。2006年,60岁的王金昌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将经营良好的企业交给亲属管理,转而从事纠纷调解工作。他说:“虽然工厂能赚钱,但看到乡亲们因为矛盾,过不安稳,更谈不上幸福生活,就想为大伙做点什么。”年纪渐大,他决定换种方式服务乡亲。60岁从企业退休后,王金昌“干”上了调解。

据介绍,大仪镇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处,镇域位置特殊、人员流动频繁、社会治理点多线长。王金昌的调解工作也因此格外忙碌——今天被张家请去调解,明天又应李家之邀,有时还要参与村里的纠纷调解。随着调解案例的不断累积,成功率越来越高,“王金昌”这个名字渐渐成了“靠谱”的代名词,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2012年10月,仪征市首个以个人命名的“王金昌调解工作室”成立。

带好团队

调解室里没有冰冷的案件陈述,只有暖心的拉家常

问一声好、递一杯茶,在王金昌的调解室里,没有冰冷的案件陈述,只有暖心的拉家常。王金昌说,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是调解成功的第一步。在他的帮助下,因为经营互不相认的兄弟重归于好,有四个子女却无人愿意赡养的老人能安享晚年,多次对簿公堂离婚的夫妻破镜重圆,因摔伤致瘫痪的建筑工人拿到了赔偿款……长期的调解工作中,王金昌总结出了“五心调解法”,即“热心服务群众、耐心宣讲法律、真心化解矛盾、细心调查案情、公心对待调解”。王金昌表示,许多纠纷的根源往往无关原则,而是当事人为了“争一口气”。如果调解员只会机械地引用法条,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因此,依法调解的同时,适当融入人情味的沟通方式,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副老花镜和一只挎包,是王金昌调解工作的标配装备;一摞摞装订整齐的调解协议书,记录着他的工作成果;一张张整齐摆放的荣誉证书,彰显着群众对他的认可。前不久,随着最后一名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悬在王金昌心里近半个月的一起工伤纠纷调解成功。原来,村民张某在隔壁市的企业从事拉运护栏工作时,因货梯故障不慎摔倒,经诊断为截瘫。企业与张某家人进行长达两年的沟通,因赔偿数额差距较大未能达成一致,张某住在医院一直未出院。当地相关部门找到王金昌,希望他出面调解。王金昌来到当事人家中了解情况,邀请村法律顾问一起,对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进行普法宣传,解决了张某及其家人对赔偿款项和数额的疑惑。王金昌站在张某的角度,希望涉事企业能够缩短赔偿款的支付年限。经过调解,双方各有退步,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约定了张某出院时间、损害赔偿的具体数额和支付方式。至此,一起拖延了近两年的工伤纠纷得以化解,双方当事人都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

“倒贴式”工作也快乐:暖人心比多少钱都重要

调解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碰壁是常事,有时不要谈做工作,有些居民听闻他前来的目的后直接选择闭门不见。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王金昌办理过一起“最长案件”,持续跟踪了3年,上门调解20多次,最晚工作到凌晨3点,都是他自愿提供的义务服务。每年他都要自掏腰包近万元用于购买慰问品和支付交通费。有时到了饭点,他还会自掏腰包请双方当事人吃饭,最大程度体现调解工作室为双方当事人化解矛盾的诚意。为方便调解,他专门办理了一张用于调解款转接的银行卡,每年经这张银行卡流转的调解款超过百万元。子女心疼他的付出,他安慰孩子说:“钱花了还能再挣,暖了人心,比多少钱都重要。”

大仪镇党委政法委员张子兵介绍,大仪镇企业多、人口多,纠纷频发,如今矛盾就地化解的事例在当地已十分常见,这一转变有着王金昌的贡献。数据显示,自2012年王金昌个人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每年受理矛盾100余起,调解成功率98%以上,累计挽回经济损失数千万元。王金昌出色的调解能力不仅本地群众信赖,更吸引了高邮、邗江等地群众慕名求助。

荣誉证书

个人调解品牌“升级”为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

据了解,2018年,在大仪镇政府支持下,“王金昌法律服务中心”成立,组建了由1名调解专家、2名专职法律工作者和6名部门志愿者构成的“1+2+6”专业团队,实现了从个人调解品牌到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的升级。如今,年近耄耋的王金昌依旧在调解之路上奔波,看到一个个矛盾被化解,王金昌由衷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当老板的确可以赚钱,但钱赚得多不如好事做得多,再多钱换不来群众的尊重和信赖,换不来帮助别人带来的内心舒畅。

“我本来就是靠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脱贫致富的,作为共产党员,助力社会和谐,回报父老乡亲,是我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王金昌说,背上工作包,自己就有干劲。只要身体允许,打算继续工作五到十年——“活到九十岁,就干到九十岁!”通讯员 赵磊 祁廷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