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解码创新江苏,触摸千年文脉 ——华裔青年江苏行共织未来星图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9 18:28:00

盛夏江苏,长江奔涌,运河如练。紫金山麓旁,2025中国科协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夏令营(江苏营)徐徐启幕;水韵大地上,来自10个国家的32名华裔青年科技人才如约而至。在南京古老城墙下聆听历史回响,于连云港海港触摸亚欧大陆桥的脉动,在南通百年纱厂感受实业精神,在苏州工业园区探访江苏科技创新生态……8月7日至15日,他们用八天深度体验,通过实地观摩、沉浸式体验和交流对话,在科技创新前沿阵地与历史文脉深处,建立起对中国发展的立体认知,在血脉深处埋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仰望·探索:解码前沿科技 丈量创新高度

“中国科学家以十年观测为基础,将人类对银河系外缘旋臂的观测范围扩大了约1.5倍。”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银河画卷”巡天计划团队专家现身说法,阐述银河系最精细分子云地图的绘制。营员们屏息凝神,从明清古观象台的浑仪到现代射电望远镜模型,直观感受到中国天文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

在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9.6T超高场强小动物MRI设备令营员们惊叹不已,可口服诱导免疫应答的抗乙肝病毒蔬菜更是引发了营员们的浓厚兴趣。当高精尖技术惠及民生,营员们看到了科技落地的中国路径。

在南京规划展览馆,营员们看到了城市规划中对自然的珍视与农田的守护。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营员们见识到各项投入市场转化的高新技术。在阿里巴巴江苏总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场景,让营员们感受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的活力。“我们看到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便利万民,其技术+民生的实践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范例。”他们表示,看到了数字经济的无限可能。

走进连云港港口,现代化的装卸设备和繁忙的作业场景,彰显着港口的高效与繁荣。登上“东风1808”机车,抚摸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铁锚,青年们近距离感受到“一带一路”联通亚欧的强劲脉搏。中华药港更是让营员们深刻感知了中国医药产业突破创新的“韧性”,激发了以科技守护人类健康的使命感。

在中远海运船务海洋工程博物馆,营员们倾听从船舶修造到高端海工装备等大国重器背后的故事。在王淦昌高级中学,营员们通过展厅珍贵史料感悟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展示中心的沉浸式沙盘,全景呈现了“产城融合”的全球样本。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青年学者们触摸中国“芯”力量;在科创板企业纳微科技,纳米微球“卡脖子”技术突破引发热烈探讨。“这里既有科学精神的传承,更有面向未来的创新底气”一位营员表示。

苏州市委人才办还为营员们举办了专场政策推介会,从宜居、宜业、人才友好三个方面介绍了苏州,AI赋能的服务平台、“1+8”人才政策让营员们看到了“人才友好”的城市特质。

俯身·对话:感悟历史传承 触摸文明脉搏

科技探秘行程之外,营员们更以沉浸式姿态深入感知中国的文化肌理,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触摸城市的人文脉络。

走进南京云锦博物馆,4座于1982年投入使用的大花楼织机至今仍“吱吱作响”,两位工匠脚踩竹竿牵引上万根丝线,“每厘米需经线120根,一天仅织5厘米”。营员们亲手制作云锦手工艺品,希望将云锦这一中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带到世界各地。“寸锦寸金”的古老定义,在经纬交错的实景中变得具象可感。“这寸锦寸金的技艺,恰似我们与故土的联结——千丝万缕,绵绵不绝。”

“这里不仅是工厂,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活化石。”百年大生纱厂内,营员们看到了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学习了以“爱国情怀、创新精神、民本意识”为突出特征的张謇企业家精神。“张謇先生‘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让我敬佩,也让我喜欢上这座充满历史感的城市。”一营员表示。“百年前,一名工人最多也只能操作200个纱锭;如今,在智能化车间,这一数字已突破15000个纱锭。”现代工业化的智能制造体系更是让营员们惊叹:“传统与科技的融合,竟能如此丝滑。”

蓝印花布博物馆里,98岁高龄的管惠芳老人现场展示传统纺纱、织布技术,并指导营员亲手体验。吴元新等三代蓝印花布非遗技艺传承人带领营员们动手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刮浆、染色、漂洗、晾晒,蝴蝶兰花、吉庆有余、福在眼前等图案在氧化作用下逐渐显现,营员们对于南通的感受与印象随着靛蓝色保留在了每份独一无二的“非遗手作”之中。“每一道纹样都是祖先与自然的对话。”营员们捧着自己染制的蓝印花布,仿佛托着一段活着的文明。

午后虎丘斜塔映照着千年吴文化光影,在昆曲博物馆营员们不仅聆听了婉转悠扬的经典唱段,更亲身体验了古老的工尺谱记谱法,仿若聆听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回响。“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柔美,也体会到了中华传统园林艺术的精妙。”一位营员表示。

在中国科举博物馆,营员们在层层叠叠的书山和复刻考场间,探寻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千年脉络。这份跨越时空的考试记忆,让他们对中国人才理念的传承有了新的理解。走进富美帽饰博物馆,漫步于古今中外的2000余件帽饰与现代建筑共同构建的美学空间,营员们在这里感受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带来的独特审美体验。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历史的伤痕在静默中传递着对和平的深切渴望。一位首次来中国了解到这段历史的美国籍营员表示:“我将牢记这段历史,希望世界和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必会赢得广泛支持、取得最后胜利,这是历史的深刻启示,也是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铭记·联结:架起连心之桥 共织未来图景

此次夏令营,营员们走进高等院校与青年学者围坐畅谈,就国内外科研环境差异、学习或教学中的挑战与突破等话题互动交流,分享跨界经验,碰撞精彩火花;深入企业触摸产业革新的强劲脉动,与青年企业家对话交流,围绕创业机遇与发展困境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年轻的智慧与热情交织碰撞,培育跨越国界的理解与合作之花。

苏州市委人才办专场政策推介会成为活动焦点,相关业务负责同志围绕建设“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富之地”的目标,从宜居、宜业、人才友好三个方面介绍了苏州,AI赋能的服务平台、“1+8”人才政策引发了学员们的浓厚兴趣。

在花果山“行者”唐王坝志愿服务站,营员们为游客递送清凉绿豆汤、分发景区游览手册,并结合培训所学介绍景区路线与西游故事。不久之前,他们刚在培训中读懂这碗汤背后的民俗文化:绿豆清火是“夏日养生”,分享解暑是“邻里互助”。“《西游记》的奇幻山水间,流淌着真实的生活智慧。”当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文化视角,讲解水帘洞传说时,神话与现实已然交融。山海连城的江苏最高处“风光”让他们徜徉胜境。

8月14日,江苏夏令营活动迎来了结营仪式。营员们回首这8天的足迹,每一段经历都化作心底炽热的印记:感悟老一辈科学家的不朽精神、追寻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聆听文化遗产的时空回响、共赴志愿服务的心潮澎湃……营员们彼此分享着夏令营的点点滴滴,心中满是自豪与赞叹。来自德国的同学表示:“这趟旅程,让我立体地认识了江苏、了解了中国,看到了中国创新的澎湃动力,真切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生机勃勃。”来自澳大利亚的同学分享道:“壮丽的历史建筑、先进的科技园区和丰富的博物馆展览,让我们了解到了祖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快速发展的科技力量。”来自马来西亚的同学说:“在旅途中,我看见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与无限潜力。无论是电子与通信、社会关怀、天文探索,还是医药健康,都展现出后发先至、创新引领的力量与信心。夏令营的经历成为我人生中珍贵的记忆。它让我收获了知识、友谊与感动,也让我更加期待未来再次与中国相遇的那一天。”

2025中国科协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夏令营(江苏营)由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主办,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江苏省科协承办,江苏省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心、南京市科协、苏州市科协、南通市科协、连云港市科协等实施。活动旨在为海外青年科技人才搭建深入了解中国科技发展、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人文互鉴的同时,增进了海外华裔青年对中国的认同感,为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科技人文生态贡献江苏力量。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沉浸式的体验,让大家不仅触摸到江苏作为中国经济与科技强省的创新脉搏,更能感受到这片土地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我们开放包容的诚意。”活动组织方代表发言时表示,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是联通世界的桥梁,是驱动创新的宝贵源泉。江苏省科协希望成为华裔青年们感知江苏发展、获取前沿信息的“信息港”;未来来华或回国创新创业时,提供项目落地、资源对接和政策咨询等务实支持的“服务站”;促进华裔青年们与江苏乃至中国科技界深入交流合作的“联络人”。

“请珍藏这份证书,它不仅是这八天精彩时光的见证,更是江苏向你们敞开怀抱的信物。无论你们将奔向何处,请永远铭记:江苏这片热土,永远有你们施展才华、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中国这片星辰大海,永远期待你们闪耀光芒”组办方代表为营员们颁发志愿服务证书,向同学们赠予创新、文化、友谊三颗“种子”,激励同学们敢闯敢试、记住乡愁、双向奔赴,为这场关于“科技与人文”的美好相遇画上圆满句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