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交响里的新境开掘 —邵大箴眼中李俊花鸟画的传统突围与当代范式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9 18:02:00
李俊(左)与邵大箴生前(右)合影
扬子晚报网8月19日讯 (记者 王国柱)近日,“大道箴言——邵大箴先生纪念会暨新书发布会”在中央美术学院落幕。这场汇聚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等业界翘楚的盛会,不仅深切缅怀了这位卓越美术史家和教育家的学术品格,更让一段关于传统与创新的艺术对话重回公众视野——邵大箴生前曾多次盛赞泰州籍画家、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李俊的创作,称其以“传统文脉与当代审美的交响”,为花鸟画开辟了“既扎根传统又直抵当下的新境”。
生于泰州艺术世家的李俊,自幼浸润于吴昌硕“以书入画”的金石气与齐白石“似与不似”的写意魂。其笔下花鸟尤以紫藤见长。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凝视其代表作《紫气东来》良久,感慨“线条的张力与色彩的呼吸,恰如东方智慧里‘天人合一’的脉搏”。这份跨越文化的共鸣,正源于李俊对笔墨语言的创造性转化。而这,正是邵大箴眼中其艺术最具突破性的价值所在。
“在当代画坛‘守传统怕僵化,求创新怕失根’的博弈中,李俊的笔墨像一支精准的定音鼓。”邵大箴曾如此评价。他指出,李俊深谙谢赫“六法”中“骨法用笔”的精髓,却绝非程式的复刻者。画紫藤枝干时,他将篆隶笔法与现代构成主义熔于一炉:起笔如《散氏盘》般圆浑沉厚,承笔似《石门铭》般跌宕纵肆,收笔则以利落方折制造视觉顿挫——线条里既有金石千年的骨力,又透着抽象构成的现代锋芒,让传统书法入画跳出了“形似”的窠臼,直抵“精神对应”的新境。
墨色处理上的突破更见巧思。邵大箴注意到,李俊大胆引入水彩叠染技法,却始终锚定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灵魂。《紫气东来》中,藤蔓以焦墨皴擦出老辣质感,花穗则以花青、藤黄、胭脂层层罩染,通过水分的精准控制形成从浓到淡的自然渐变。这种处理让平面的花鸟有了光影流动的纵深感,既保留了水墨“氤氲含蓄”的东方韵味,又赋予其符合当代审美的视觉张力——恰如邵大箴所言,“是外来技法为我所用,而非为其所役”。
李俊的紫藤画《紫气东来》
在邵大箴看来,李俊的探索远非技法层面的革新,更构建了传统艺术现代转型的“双重范式”。其一,传统的当代价值不在“复刻古意”,而在激活精神内核:他笔下的紫藤不再是旧式文人画里的闲情点缀,而是以缠绕的藤蔓隐喻时间流转,以紫色晕染呼应“紫气东来”的文化符号,让传统题材成为承载当代精神的载体。其二,现代性的建构不能是“无根的嫁接”,而需“文化基因的自然生长”:李俊吸纳黄宾虹“五笔七墨”的技法精髓,又融入现代视觉构成意识,这种“守其魂、变其形”的路径,让花鸟画从“案头清供”走向了与当下生活、全球审美对话的公共场域。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守正’与‘开新’的辩证统一。”这是邵大箴毕生秉持的艺术观,而李俊的实践正是鲜活注脚。他既深植明清大写意的精神脉络,又不困于“折枝式”构图的传统;既恪守“书画同源”的笔墨底线,又让作品透出符合当代审美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平衡让李俊的花鸟画既在专业领域获得邵大箴等权威的学术认可,又能以《紫气东来》等作品打动潘基文这样的跨文化观者——恰如邵大箴所言,这不仅是个人艺术高度的达成,更给出了传统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中重获话语权的方法论:当传统精神能被当代语言“翻译”,当文化基因能自然生长为时代模样,古老艺术便能真正“活”在当下。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