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B座西窗

繁星|“扁担精神”

来源: 扬子晚报

2025-10-24 16:47:00

在太行山大峡谷距离林州城二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石板岩小镇。如今虽已楼房林立,但从僻静的街道两边,以及临河浣洗的码头上残存的石砖墙、石板街和石板桥上,依然能看出在数十年前,那漫长岁月里,石头和石板对石板岩小镇的重要性。石头是重要建材,不仅可以砌墙,还能盖房。

这个小镇的十来户百姓,跟周围其他人家一样,祖祖辈辈生活在一个长五十公里、宽一到两公里的大峡谷中。唯一的出口,是一个叫鲁班豁的断崖缺口,但山势险峻,路途难行,少有人进出。

由于交通不便,外面的物资运不进来,里面的山货运不出去。没有流通,别说生活富裕,日子鲜亮,连日常生活必需的火柴、食盐之类,都无法得到保障。

1946年7月,四个村民从庙里搬来一张供桌、一盏油灯、一把算盘和四根扁担,就开办起了石板岩供销社。从此,太行山大峡谷的老百姓,就能用山货,换取食盐、灯油、旱烟、火柴、针头线脑、农具等生活必需品。

老百姓因为这个供销社,日子变得有了亮色,有了盼头。即使最偏僻的单家独院,供销社的社员靠一根扁担两个箩筐,也会走到。

供销社因周到的服务,赢得老百姓的肯定和拥护,总店一次次翻新,分支机构越来越多,供销社的社员前赴后继,一代人年老了,新的一代人接着干。

在1972年跟外界通汽车以前,石板岩供销社的社员,全靠肩上的一根扁担,把物物交换得到的山货担出山外销售,再把山民需要的生活日用品担回供销社,然后挑着担子,走乡串户,给老百姓带去需要的物品。

这个供销社成为中国第一个供销社,供销社的事迹,被记者采写报道出去,并被浓缩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扁担精神’”。

如今,走进太行山大峡谷,目力所及全是断崖,犹如刀砍斧削而成的屏风,狭长的天空,让谷底的早晨来得晚,黄昏去得早。悬崖峭壁形态各异,台壁交错,谷幽峰奇,常青树、落叶林、混交林和各种灌木秘密丛生;山根之下,流水绕石,山泉清冽,素白如练,不时在这里形成一段瀑布,那里俯冲成一个深潭,时而潺潺如诗,时而雄壮如狮吼。

为美景陶醉的同时,我依然能体会到当年供销社社员风餐露宿行走在山间小道上的各种艰难。可是,我更体会到,石板岩供销社之所以从一个变成多个,从四个人变成一群人,前赴后继,代代相传,一定不只是社员能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有献身精神,还因为石板岩供销社在利他的同时,还能利己。也即说,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能够产生一定的利润,能使供销社扩大再发展,能使社员感到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从这个角度讲,当年发现并采写石板岩供销社“扁担精神”的记者真是了不起,幸好他是将石板岩供销社社员的坚韧毅力、扁担架金桥、造福山里人的奉献精神给如实写下来了,要是他脑子搭错神经,从供销社的利润去琢磨事情,认为这就是搞资本主义,那么,石板岩供销社早就消失在时间的尘埃里,也就没有今天的“扁担精神”了。

在六七十年前,记者有这个见识,是超前的。正如《悲惨世界》中马里尤斯的外公吉诺曼老爹说,人不是因为高尚而幸福,人是因为幸福而高尚。供销社带来的富裕,提升了全体社员架桥修路的热情,让他们有能力去惠及所有人,这也是一种实事求是。

作者:李新勇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