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 | 凉山暖阳
来源: 扬子晚报
2025-10-24 17:06:00
扬州文友刘春阳从凉山发来他与当地音乐人莫西子诗的合影,两人共持一张《山静似太古》的画作,欣然微笑。这幅画出自春阳笔下,是我以女儿名义认募的。
2018年,刘春阳办完退休,以公益支教者的身份走进四川大凉山,他选择了中国最后通车的自然村、挂在悬崖上的阿布洛哈。
刘春阳的决定出乎朋友们的意料。作为资深文青,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散文就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扬州的诗歌沙龙常听到他激情澎湃的朗诵,后来,他又去乡镇挂职,当副乡长,解决民生问题。其实,那时他已默默做着西行的准备,理由很简单:“见过凉山孩子害羞的笑容,我舍不得他们常常没读完初中就放羊去了。”
刘春阳第一个支教的学校位于山路尽头,背靠万丈高崖,面临千仞深谷,夜晚只有一条叫西溪的河旁若无人地倾诉寂寞,最豪奢的场景莫过于明月当头,遍地泼洒清辉。
村里的适学对象全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相依为命的,除了风烛残年的爷爷、奶奶,就是憨实的牛羊,漫山的野花,许多孩子连最近的集镇都未去过。刘春阳觉得,他不只是来传播知识,还必然担负指导生活、开启文明的责任。
每个周末,刘春阳要送寄宿的学生回4公里外的隔壁山村,单程要穿越三个隧道,最长的一条隧道需要十几分钟才能通过,在漆黑的隧道中,孩子们一起打开手电,被组织起来拉歌、比赛讲故事,用刚学到的词汇描述山中风景。当他们一起钻出隧道时,阳光像温暖而透明的怀抱敞拥而来,每个孩子都不由自主地发出欢呼。
刘春阳发现,当地孩子即便天热也洗不上澡,主因是人畜共用户外水龙头,无遮无挡,女孩尤其不便。刘春阳就想着要搞几个“活动浴棚”。他翻山越岭,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布店,与老板娘合计,想出了用被套拆解做围挡的办法,他一下买了10个被套,配上可充电的LED灯、铅丝、肥皂、毛巾,回来负重爬山,往返整整花了近15个小时,累得脊梁散架。10顶露天浴棚像10朵灿然绽放的野花,点缀在村寨上下。女孩的头发散发出阵阵芬香,清脆的笑声弥散于大山深处。
山里的孩子习惯一种古老的“过家家”游戏,谁赢了谁做“爸爸”,谁输了谁当子女,可这些一年到头见不着父母的孩子,偏偏不想赢反而乐意输。有一次,一个孤儿赢了,可他死活不肯做“爸爸”,几次逃跑了又被调皮的同伴抓了回来,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刘老师——孩子恳求刘春阳当“爸爸”。
![]()
刘春阳为了当这个爸爸,特意回到宿舍,换了一身新衣,提了口行李箱,背上鼓鼓囊囊的背包,就像一个打工的父亲从远方归来。他又去村上的小卖部,买了饮料、糖果、火腿肠以及孩子们最喜欢吃的辣条,这也是久别的父亲应当为子女准备的。
刘春阳踱到孩子们背后,像一个久别重逢的父亲那样“嗨、嗨”了几声。孩子们惊喜回头,看到老师如此打扮都愣神了,转而记起这是游戏。他们齐声高喊:“爸爸——我爸爸回来了”。孩子们跑来伏肩、牵手、搂腰,真的像过节一样分享了他的所有礼物。此刻,刘春阳强忍热泪,一轮明月正从山坳里缓缓升起,照亮了每张纯真无邪的小脸。
支教满一年后,刘春阳本可回扬州,可每次看到孩子清澈的眼神就舍不得。为了给学业优秀的学生找一条出路,他甚至上门再三央求教育部门领导,允许学生跨县报考更好的学校。为了准时赶到考点,在山道被泥石流埋没的情况下,刘春阳以树棍为杖,走在前面探路。他带出去的四个学生,考上了三个。
七年时间里,刘春阳写下了五十万字日记,2000多个日夜的支教点滴,都汇聚在他的笔记本和电脑里,那些文章大多没有公开,他只愿将足迹铭刻在心。
在支教的这段时光中,刘春阳又拿起从小就喜爱的画笔,画山画水,画多彩、柔软的凉山。这些看似信手涂鸦的画作,被同样从事公益、到山村走访的莫西子诗发现了,这就有了由他牵头策划的《明月照我》公益支教画展。画展消息刚刚传出,各地的热心人士积极响应,一下就认募了二十余幅作品。莫西子诗承诺,所有善款将拨给凉山小学,为孩子们购买图书、篮球、跳绳与烤火炉。
深秋天寒,八方暖意涌向凉山,凉山不凉,凉山很暖。
作者:汪向荣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