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紫牛头条

紫牛头条 | 放假最后一天上演“女娲补天”?网络平台涌现“补作业”直播间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9 21:05:00

放假最后一天“神兽”的作业怎么样啦?是否都在“女娲补天”?近日,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涌现出“补作业”直播间,有家长开启用直播“云监督”模式,也有孩子自发在网上组建“自习室”直播做作业。面对镜头,一些孩子有了偶像包袱,原本磨叽的动作变得利索起来,做作业效率提高,但也有孩子在直播间里边写作业边唠嗑,明显分心,家长对此表示担忧。那么这样的“补作业”直播间究竟靠谱吗?记者展开调查。

社交平台涌现直播补作业“金点子”

有家长表示“效果不错”

江苏无锡的杨女士不久前给自家孩子开了一场直播,时间不长,仅仅10分钟,“我家孩子上小学三年级,属于性格比较活泼的,我问他愿不愿意一边直播一边做作业,他感觉很新奇,就答应了。我发现在镜头前,他多少有点偶像包袱,效率明显提高了,小动作也少了。其实直播间收看的人数不多,只有个位数,但时不时也有人点赞,来自网友的夸夸和监督我会马上告诉小朋友,他很受用,后面直播结束了,我还开了录播,骗他继续写作业。”

网络平台上不少家长分享经验 

海南的唐女士告诉记者,自家孩子今年9岁,读小学四年级,“我是在网上看到有家长说直播监督孩子写作业效果挺好,就自己也试着开了一场直播。我把手机架到孩子房间,我知道直播未成年人不能露脸,所以只把镜头对准了作业本,连孩子的手都没有露出来,只能看到笔和作业,但我没告诉孩子镜头里没有他,而是和他说有好多叔叔阿姨在镜头里能看到他。我发现那天他做作业背也挺直了,直播了40分钟,中途没有去喝水,没有上厕所,也没有说话。直到他写累了,问了我一句话,我们的直播才结束了。”唐女士说,直播完后,她和孩子沟通时,发现孩子自己也觉得效率提高了,表示愿意下次再试试。

记者看到有网友留言:“遇到这样的直播间愿意点进去看一眼,小时候逃不过写作业,现在看别人写,有种帮忙带娃的乐趣”……这类直播收获了一些宝妈的点赞,但也有家长表示,这样的直播只对部分孩子适用。江苏扬州的宝妈王女士听说了直播孩子写作业的事情,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她直言这样的“监督”不靠谱,“我觉得会让孩子分心,本来写作业注意力就没那么集中,一拿手机更是只想着玩了,所以我一般在孩子做作业时都会把手机放得远远的。”来自江苏南京的李先生也表示:“我家孩子的性格,看到直播监督,会把手机给扔了。”

记者潜入补作业直播间

也有孩子边唠嗑边写作业

紫牛新闻记者在多个短视频平台搜索“孩子直播补作业”等关键词等,均发现有家长发帖留言并表示督促孩子写作业实在很难,因此各种方法都愿意试试。有家长表示,自己已经直播好几次了,直播间涌入的粉丝不多,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对自己和孩子的约束,“面对镜头,孩子不调皮了,对于我,脾气上也会有所约束,尽量不对着孩子着急上火。”也有家长表示,自己直播一个多星期了,孩子爸爸还空降直播间给认真写作业的孩子打赏鼓励,这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把做作业变成了一种激励游戏,当然,估计孩子的新鲜感没法持续太久。

有孩子边写作业边直播 

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不仅有家长直播孩子写作业,还有不少孩子自己开直播写作业。一名小朋友告诉记者,每天傍晚六点半她都会开直播,一边写作业,一边把手机架在边上,直播间也有粉丝连麦,一般都是差不多大的学生,大家都不露脸,只说话,聊聊大家都有些什么作业。还有一些孩子组成了“补作业自习室”,点进直播间,能看到大家各自的作业本,孩子们一边写作业,一边参与一些互动。记者还搜索到了一些“国庆补作业群”,群里近300人,群介绍里写道:“直播写作业,一至六年级,不会的题目可以在群里问”。

一名五年级的小朋友告诉记者:“昨天是假期最后一天,来直播间一起写作业的粉丝很多,大家都不认识,但互相督促着一起做作业。我一般都是等直播间人数比较多的时候,才开始写作业。”不过记者发现,直播间里不时有网友留言提问,小博主就会一边写作业一边说话回复,还时不时放点音乐。

补作业直播间连麦 

记者通过直播内容发现,由于不同平台对于未成年人直播的限制有所区别,一些平台完全不允许孩子露脸和出现声音,一出声音很快会封直播间,但也有一些平台的监管机制较为宽松,未成年人使用大人的账号也能不露脸直播,且可以出现声音,因此催生了“小孩哥”“小孩姐”的直播间。一位家长说,自己一般只会选择利用直播来监督孩子做作业,且是在自己的陪同下完成,让孩子完全自主直播不放心也不提倡。

对于未成年人直播做作业的行为,某短视频平台工作人员回应记者,平台明确禁止未成年人出镜直播,对违反该规范的账号平台将依法依规回收其直播权限。 

多说一句:

寓教于乐,同时“谨慎出击”

网络时代,很多孩子很早就接触手机和电脑,对于直播这种形式不陌生也不抵触。家长将“直播”作为一种约束孩子行为的工具,把做作业娱乐化,用得好,就能形成一种正效应,提高孩子效率的同时也约束了自己。然而,直播意味着将囿于小圈子的生活拓宽到了大众视野,不可避免会有一些风险悄悄涌入,要注意尽量不露出孩子的姓名、样貌、声音、地址等隐私,另一方面,也不要过多地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直播上面,而仅仅可作为激励手段。

实际上,小朋友们愿意直播,是互动性强的新形式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在家人监管的情况下直播做作业有可取的一面,但放任孩子自己成为博主,与陌生人连麦,一边做作业一边唠嗑,则加剧了暴露隐私的风险,同时也影响了专注度,更进一步,直播将孩子们过早地带入了拥有陌生人的广阔世界,如果有人伪装成同龄人进入直播间不断诱导,是否会有更多的风险?

目前,很多短视频平台都有相应的未成年人直播监管机制,如何更好地完善机制来保障小朋友们在享受网络时代的同时维护安全,是一个仍需渐进的过程。对于家长们,能够妥善利用这类网络“新型武器”作为寓教于乐的手段是好事,但同时,也要多留心,谨慎出击,安全破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冰晶

剪辑 马斌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