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眼视频

【大咖健康课】气温回升季,如何科学监测“调皮”的血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16 20:09:00

2025年5月17日是第21个世界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高血压是流行广泛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如今气温逐渐回升,不少市民和患者的血压也开始变得“调皮”起来,时而高、时而低。

此时应该如何测血压才靠谱?血压低下来就代表可以停药吗?一起听听本期《大咖健康课》,来自南京市中医院心血管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中医师邵中兴的建议。

【大咖小传】

邵中兴,南京市中医院心血管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中医师。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分会、慢病管理分会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脏疾病防治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心血管分会理事;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本专业20余年,擅长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类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高脂血症等以及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诊疗。

 视觉中国

18-44岁的中青年人群患病率增加了81%!其中甚至有初中生患者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高。近年来中青年人群及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上升趋势更明显。”专家介绍,《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目前高血压患者大概在2.45亿。其中,男性、中青年、农村和少数民族人群是高血压防控的重点人群。

“目前我们认识高血压的‘三率’虽然已有明显改善,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邵中兴主任告诉记者,所谓“三率”其实指的是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达51.6%、45.8%和16.8%,距离发达国家的防控水平仍有差距。

“另外值得一提的,18~44岁的人群患病率近10年可能又增加了81%,这部分人群也是我们比较关注的人群。”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中招高血压?邵中兴主任坦言,除了过去传统的诱因如高盐饮食、肥胖等,如今电子烟滥用、睡眠障碍、外卖依赖,以及各种心理社会因素也成为很多人高血压的“推手”。“我们曾经接诊过一位14岁的小患者,还是初中生,但是一直家里吃的比较好,营养过剩,不大的孩子明显体型很胖,加上不小的日常学习压力,一查血压竟然收缩压150mmHg,舒张压95mmHg,明显的高血压,建议其生活方式改善,减重,监测血压,评估后必要时药物干预。”

中西医结合整体调理,守护“靶器官”

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又被诊断为“眩晕”“头痛”“风眩”“头风”等病证。《黄帝内经》中“咸者,脉弦也”的记载也是人类最早的有关血管压力的文字记载。据专家介绍,在中医看来,高血压还会伴随急躁易怒、面赤升火、心悸、失眠及舌苔、脉象等体征。

中医认为,血压增高的主要病因为情志不遂、饮食不节、久病过劳、年迈体虚等因素,其病理因素多为风、火、痰、瘀、虚,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为本,风阳上亢、气血逆乱、痰浊内蕴为标。因病程及合并靶器官损害的不同,多表现为早期肝阳上亢、中期阴虚阳充及后期阴虚及阳,而瘀血阻络、痰浊内蕴在整个病程中均可能兼夹。

“降压不是目的,守护靶器官才是根本。”邵中兴主任介绍,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便有了传统中药对降低血压的研究和开发。“本病总体上以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最为多见,潜阳育阴治则应用最为广泛。”专家告诉记者,科研人员对对葛根、川芎等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深入研究,并应用于临床,对中国高血压防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防衰”的防治策略在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康复等不同阶段均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而发挥作用,整体观的辨治理念更有助于高血压患者总体心血管风险的管理。传统中医治疗高血压仍多采用辨证施治,一些经典方剂如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镇肝熄风汤、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及基于经验的现代组方也被广泛用于临床高血压治疗,也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与此同时邵中兴主任指出,除了中药,中医外治方法即非药物疗法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常见的可以选择耳穴压豆,还可以选取中药的天麻、珍珠母、吴茱萸等对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治疗,这也是一种方法。”据了解,在配合西药的情况下,中医的功法如八段锦、穴位降压操、茶饮、膏方对于单纯的Ⅰ级高血压或正常高值的高血压患者,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的干预手段都能取得相当不错的疗效。

坚持家庭自测,连续测两三次取均值更靠谱

记者了解到,目前针对血压的测量主要有诊室血压、家庭自测血压,以及动态血压等几种方法。对于市民和普通患者来说,哪种测量方法更靠谱?

在邵中兴主任看来,诊室血压测量是高血压诊治过程中主要的血压测量方法,但是在诊室进行的血压测量难以规范化,而且往往存在明显的“白大衣效应”,有些患者看见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会明显紧张。而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血压监测可提供医疗环境外大量血压数据,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比诊室血压更为显著,预测心血管风险能力优于诊室血压。

专家提醒,其实家庭自测血压也很有讲究。他建议,家庭自测血压应坐位休息5分钟,测量2次,间隔30~60秒,如果两次测量差别较大,再测量第三次,取两次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一般早上在起床后排空膀胱、服药前和早饭前坐位测量血压,晚上在晚饭后、洗漱后、睡觉前测量血压。在不少于3天、12个测量值时取平均值用于高血压的诊断或疗效评估。

降压药≠“成瘾药”,遵医嘱阶梯式调整

近期气温明显爬坡,入夏在即,专家也指出,此时更须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药物。“临床上我们常常碰到病人说最近血压控制得蛮好的,是不是可以停药?其实这是因为在药物干预、生活方式的调控下将血压控制在了比较理想的状态,如果贸然地停药很可能导致血压恢复成原来的状态。”

邵中兴主任提醒,高血压的药物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降压药也并不等于“成瘾药”。相反,如果得不到科学的管理,血压每升高20mmHg,卒中风险将可能翻倍。因此专家也建议,季节交换的时候更应多测量血压。“每年快到夏天、冬天的时候血压的数值往往是会有变化的。你可能没有体会出具体的不适,但还是要密切地监测。”

专家提醒,假如血压出现变化应及时在专科医生处就诊,依据血压的控制水平对降压方案进行调整,可以遵医嘱适当地减少药物。“比如说原来吃一片,可能可以调整为吃半片,但是有些药是不能轻易掰开的,会影响药效,这都需要咨询专业的专科医生。”邵中兴主任再次强调,不建议贸然在没有专科医生指导下,减药、停药,都是不可取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摄像 杨泽华

图源 视觉中国

校对 石伟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