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眼视频

AI赋能听历史说:还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童年、致2035年的一封和平信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19 09:08:00

电子屏幕上滚动着一张张稚嫩的面孔,由AI技术还原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童年影像,令观众唏嘘不已。正值5·18国际博物馆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记忆与未来:科技守护历史 青春书写和平”主题教育活动,以“一组照片、一封信、一个承诺”为主线,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打破时空界限,用AI赋能历史,带来全新体验。

现场用AI技术还原幸存者的童年,如果没有战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童年或许是这样……通过AI修复,部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幼年照片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他们破碎的童年记忆也被转化为可触摸的视觉叙事。1937年,年仅10岁的葛道荣目睹叔父、两位舅父被日军杀害,自己在金陵女子大学难民区被刺伤右腿,终身留下疤痕。AI技术不仅还原了他幼年的面容,还模拟了他“未被战争打断的人生”:一个无忧无虑、在田间奔跑打闹的普通孩童。这种“平行时空”的对比,让观众直观感受战争对个体命运的无情撕裂。

来自埃及的留学生法易说:“看到纪念馆运用最新的AI技术,修复历史记忆,特别是复原了年迈的幸存者的童年照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如果没有战争,他们本该拥有美好的童年。参加今天的活动,让我铭记1937年在这座城市发生的灾难,也要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在“历史记忆”环节,AI技术将1937年南京城的废墟影像与2025年现代化都市全景进行动态对比。来自埃及的法易现场感慨道:“这一对比让我深受震撼。战争曾让南京这座城市满目疮痍,但今天的繁荣更凸显和平的珍贵。”

当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守南京保护难民的鼓楼医院美籍护士伊娃·海因兹的黑白照片,用AI上色,目前在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就读建筑学专业、来自斯里兰卡的赛米说:“看到大家用AI技术将国际友人海因兹的黑白照片变成彩色,我感觉很温暖。用AI赋能,让历史说话,很有温度。这让当年海因兹留下来救助难民的故事深入人心,让我们对她有了更丰富的理解。”

此次活动还特别设计了“致2035年的和平信”环节,青少年代表在信中写下对历史的理解与对未来的承诺,这些信件将被封存于纪念馆特制的“时光胶囊”,计划于2035年重启。

据纪念馆馆教育专员许晶晶介绍,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纪念馆通过“历史认知—科技体验—价值观内化—行动承诺”的闭环设计,以及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摸、可参与,观众能更好地感知历史温度,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强守护历史记忆、传承和平使命的责任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 戴哲涵

校对  潘政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