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 王亚彬:舞蹈是我与世界的沟通方式,文字也是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15 14:43:00
最近,多部打有“王亚彬”标签的作品登陆江苏舞台——5日,舞剧《永和九年》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她是编舞;18日,舞剧《西游》登陆常熟大剧院,她是编舞;秦霄贤、杨九郎主演的话剧《卿卿误我》即将登陆江苏大剧院,她是创制团队成员。此外,她编舞的音乐剧《鼓浪之声》、舞剧《王阳明》也在巡演。
翻开履历,用“小陀螺”来形容王亚彬一点也不为过。6岁学舞蹈,15岁被保送北京舞蹈学院,斩获所有国家级舞蹈赛事金奖,演出足迹遍布世界,是英国国家芭蕾舞团、美国舞蹈节、瑞士卢塞恩剧院首位受邀委约的中国编舞,被视为“亚洲最重要的舞者之一”。
2009年,亚彬舞影工作室成立,《亚彬和她的朋友们》品牌演出已走过十四季,她既是舞者,也是编舞、导演和制作人。
她轻盈地跳跃在多个艺术形式之间,5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是张艺谋电影《十面埋伏》的编舞,是电视剧《乡村爱情》里的王小蒙、电视剧《推拿》里的金嫣。她执导的舞台作品涵盖中国古典舞、当代舞、芭蕾舞等舞种,以及话剧、音乐剧、京剧等多个剧种,光舞剧作品就有18部。
4月底,王亚彬做客南京师范大学,给大学生带来“舞剧创作与文学作品改编——舞剧《青衣》创作谈”主题讲座。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的专访中,她说自己是“海绵”,到处吸纳养分,被充实,被治愈,再反刍她的创作,尤其是舞剧,因为舞蹈是她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方式之一。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剪辑包装 | 唐嘉钰
(本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舞剧《青衣》10周年之际,王亚彬来到南京,再遇原著作者、中国作协副主席毕飞宇。从文本到舞台,毕飞宇认为,王亚彬把汉字带给她的感受,用舞蹈的形式表达,用她的两只脚、两条腿,她的躯体和双手,完美进行了“翻译”转换,“文学《青衣》的命运怎样我不知道,舞剧《青衣》一定会在中国舞蹈史上留下一笔”。
王亚彬至今都记得2012年为了参演的影片《推拿》,她把毕飞宇其他小说都看了,包括《青衣》,读到一半,她就发现《青衣》特别适合改编成舞剧,因为她看到了青衣“筱燕秋”这个角色所要探寻的“生命该如何寄托”这一主题。
在她看来,改编之于原著,就像是在土壤上继续生长,她花了两年,演出路上、飞机上、临睡前,一遍又一遍翻看原著,她要做的是,让筱燕秋在舞台上“活”过来,有面孔、有呼吸,有笑有泪。
2015年,舞剧《青衣》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王亚彬出任导演、编舞及主演,当红京剧演员筱燕秋的“戏梦人生”在舞剧的舞台上就此展开。10年来,《青衣》演出逾150场,走进美国、以色列、匈牙利等国家。月宫中凌云而舞的嫦娥,舞台上光彩照人的青衣,大地上平凡生活的筱燕秋,被王亚彬以舞蹈的世界语言诠释,打动了无数不同身份和文化背景的观众。她向记者透露,舞剧《青衣》十周年纪念演出今年也将于9月登陆江苏大剧院。
这些年,王亚彬的工作节奏很快,“尤其2023年,三部舞剧,风格截然不同,一年下来,感觉脑细胞都被烧干了”。
那一年, 年初是瑞士卢塞恩剧院委约的舞剧《天鹅,不同的故事》,一个关于天才、疯狂、爱情的故事,5月世界首演。回国后,先是舞剧《西游》,根据《西游记》全本提炼出著名桥段,悟空从回忆开启一路西行,再回到花果山,形成环形结构。8月,她在上海歌剧院舞剧团导演舞剧《永和九年》,该剧以王羲之《兰亭序》为创作蓝本,用舞蹈意象呈现书法筋骨。
随后,2024年她接到了贵州省歌舞剧院委约的舞剧《王阳明》,王阳明是心学大师,从“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影响了很多人,这次要将哲学与舞蹈结合,还要体现王阳明贵州悟道的地方性,这对王亚彬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一连好几部作品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让王亚彬很过瘾。
创作中,她既保留中国古典舞元素,又融入现代编排。《西游》以西方交响乐来结合中国多元并具民族性的舞蹈语言。《永和九年》采用“多时空蒙太奇”结构,讲述《兰亭序》的诞生、传播和传颂,其中的“永字八法”群舞片段,以演员身体律动诠释书法结构的平衡之美,被评价为“东方抽象艺术的肢体注解”。
《王阳明》聚焦王阳明在贵州悟道的精神之旅,再现王阳明从人生最低谷破局悟道,由凡而圣的心路历程。舞台上,灯光变幻莫测,宛如时光的穿梭机,将观众们带入了王阳明的人生旅程。一个在舞台上跑酷的王阳明,让观众眼前一亮。
接下来,她还有不少计划,已经开始筹备拍摄《青衣》舞蹈艺术电影,又是一个很新的挑战。明年新的舞剧计划也有了,一部与舞者相关,另一部与非遗传统文化相关。
这些年,爆款舞剧频出,这也是创作者们心之向往的一种肯定。面对这一话题,王亚彬先聊了聊心学大师王阳明。
王阳明谈心境时说“花开花落本无事,万事万物皆在心”,如果你去观察了,那你就注意到了大自然的生命勃发和死亡凋零,但如果你没去观察,那它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花之所以显得美丽或衰败,皆因人心之映照,“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是一个广阔无垠的世界,可以容纳万物、包容万象。当我们用心去感受自然时,自然之美便会在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同样,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境时,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和、豁达的心,那么这些困境也将变得微不足道。因为,万事万物皆在心中,心若不动,则万物皆静”,所以王亚彬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平常心。
她笃定地说:“这让我豁然开朗,必须踏实做好每一部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也见证着我的点滴成长,而观众早晚都会看到。”
她坦言,自己的执拗和较劲在于创作本身,“上学练舞那会,我都是按照表格起居和练功,分毫不差地活在Excel表里,脑袋里总有一个小人在监督我:要演出了,要彩排了……老师总跟我说,亚彬,你别对自己太严苛。再比如《青衣》里那段7分多钟的大水袖舞,我编了一个月,就反反复复地磕。”在她看来,只有心无旁骛,才有可能做出纯粹的好作品。
创排传统题材作品,需要大量案头工作,还要采风访谈做素材储备,这些带给了王亚彬更多滋养,“应该说,是一种强性治愈”。她更是形容自己像一块海绵,始终保持好奇心,到处学习,各种储备,碰到陌生事物,都想学一学。
她参演过影视剧,创排过传统戏曲、芭蕾舞剧、话剧、音乐剧等,不同剧组的经历都能给她的舞台创排带来灵感,“比如拍影视剧,我会观察导演的布景、画面和播出版本的剪辑逻辑,将影视剧中的构图色彩、转场衔接,用到舞台设计中去”。
“那么舞蹈,对你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显然是王亚彬很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她告诉记者,跳舞本身是一种表达,创作舞剧也是一种表达,两者虽然视角不同,但都是她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方式之一。
文字也是。王亚彬自认感知力很强,9岁考上的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是全寄宿制的,她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孩子,又是个“闷罐子”,非常敏感,由此养成了把内心感悟诉诸笔尖的习惯,也曾一天写过一万多字,现在虽然工作忙,但出差途中也会随手记录,这些陆续被她集纳出书了,比如《身体笔记》,还有她的有声读物《生命该如何寄托》5月在喜马拉雅推出。
10多年前,她从《青衣》“筱燕秋”身上看到了“生命该如何寄托”的人生命题。如今,她用自己的成长作答,她在《生命该如何寄托》中写道:“那些茧子、淤青、色泽成为了身体的包浆,远远看去,只能欣赏到舞台上舞蹈现场所带来的美和震撼力,而只有舞者知道身体包浆的味道是疼痛的、辛辣的、折磨的,但不去浸透这样的‘包浆’,却是无法重生的”。
【快问快答】
K=孔小平
W=王亚彬
K:这次来南京,跟大学生们做讲座交流,感觉如何?
W:参加讲座的学生很多是中文系或音乐舞蹈专业的,他们很了解《青衣》这部作品,所以无论是交流还是提问,都很酣畅淋漓。
而且毕飞宇老师也亲临现场,凝练地表达了作为原著作者对于舞剧改编“转译”创作的认同。
K:我看你这摊了一地的行李箱,你每次出门都要带这么多行李箱吗?
W:这趟出门,我要连着去四个城市。南京师范大学做完讲座,我接着去浙江大学,也是跟大学生们讲座交流,然后去厦门,我参与编舞的音乐剧《鼓浪之声》开演,后面去贵阳打磨打磨《王阳明》。
刚好是春夏交替的时候,不同的地方我需要准备不同的练功服,还有日常穿的衣服,所以这次行李是多了一些。
K:舞剧《青衣》十周年来宁,会有什么特别的准备吗?
W:一部戏能演十年,又走过这么多城市,真的很不容易。《青衣》跟江苏大剧院也有很深的缘分,再回来演出,我很荣幸,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到时候想再做一些互动活动,跟观众们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