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南京市小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白皮书》正式发布。这也是全国首份专门针对小学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白皮书。这份白皮书,基于对8795名小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以及对8所学校的74名学生进行的面对面深度访谈,所有分析均构建于一手数据之上。正因其“首份”的特殊,这份报告更具开拓意义,为各地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如何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联动家庭与社会资源更好培育未来人才,提供了经验与案例。
智能化发展,是时代的机遇。教育能否抓住机遇,推动教育体系智能化转型,事关教育事业未来。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层影响。不论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还是《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都明确提出要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推动教育体系的智能化转型。人工智能走进教育,对学校和家长来说,都需要打开视野,科学对待。但客观上,不少学校或家长还存在“AI会不会让孩子变懒?”“思维深度会不会退化?”等担忧。这是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利用AI写作文、抄作业的情况时常出现,有以上担忧,也有其合理性。
不过,AI说到底是一种工具,学校要教的是内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何实现教学工具与教学内容更好融合,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二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合理使用、科学应用。白皮书深入剖析了个体、家庭、学校等因素对素养的影响,反映了工具化倾向、批判性不足、家庭支持差异引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分层”等现象,有助于推动教育从“教会学生使用某个AI工具”向着“培育学生人工智能素养”转变。比如,白皮书提到的“提示词工程”,就指向如何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学会与AI高效对话,这也将成为未来竞争力的关键。而关于哪些场景鼓励应用、哪些方面限制使用的关键性思考与探索,也为小学阶段如何拥抱人工智能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本次“先行先试”,可以说为全国提供了示范与借鉴。
科学拥抱人工智能,绝不是学校一方的责任。不仅要构建人工智能育人环境,还需家校联合,更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学校作为“主阵地”,在课程中嵌入人工智能内容,培育小学生的AI素养;通过推进各学科融合式教学,让AI素养落地生根。家庭是“第二课堂”,家长既不应过度恐慌,也不该完全放任,而应通过科学引导和规范使用,将人工智能从“电子保姆”转变为共同学习、激发创造的工具。
无论使用何种工具,学海无涯的追求不变,让孩子们与时俱进,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在精心陪伴下成长成才,才是最重要的。(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