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青少年同上“一堂课” ,扬州织密“网护青春”防线
来源: 交汇点新闻
2025-11-20 17:33:00
交汇点讯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自己的照片被朋友恶搞做成表情包发到网上的经历?要注意啦!恶意p图可能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严重的话甚至会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和肖像权!”11月7日下午四点半,扬州市竹西中学的报告厅里,700余名初二年级学生整齐端坐,目光投向讲台,随着扬州大学法学院普法宣讲团志愿者陈欣的话音落下,一堂别开生面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课正式开讲。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生活的今天,青少年“触网”年龄不断降低、上网时长持续增加,随之而来的网络沉迷、信息泄露、网络欺凌、不良信息侵蚀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如何有效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构建全链条防护体系,已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
2021年,扬州开设了青少年网络法治公益课堂。从城市校园到乡村学堂,从本地社区到千里之外的新疆牧区,由扬州市委网信办联合扬州大学法学院精心打磨的“一堂课”,已经覆盖扬州近40万青少年群体。这堂课的背后,是扬州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面临诸多现实难题的深度思考与系统实践:面对网络依赖普遍、网络侵害隐蔽、家庭引导乏力等挑战,扬州选择以一堂课为支点,撬动预防、保护、教育全链条协同,为新时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扬州样本”。

“一堂课”的诞生:回应时代之问的“精准破题”
“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高达91.3%,玩手机游戏的比例达62.8%,且逐年上升。”共青团中央的一份调查报告,道出了当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严峻现实。在扬州,不少家庭同样面临“谈机色变”“谈网色变”的困境。朱自清中学教师段玉梅至今记得三年前那个深夜的紧急求助:学生小朱为抢夺手机,情绪失控如“炸毛的小兽”,父子间的“手机战争”已然白热化。“这不是个例,568名参与调研的学生中,有中度以上网络依赖现象的达26.1%。”段玉梅的调研数据,印证了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的普遍性与紧迫性。
更令人揪心的是网络侵害的隐蔽性与危害性。去年8月,某中学高二学生小宇(化名)遭遇“开盒”侵权,姓名、班级、家庭住址甚至日常照片被恶意挂到校园表白墙,伴随而来的恶意评论让原本活泼的他变得沉默寡言。“孩子回家就躲进房间里,我们联系表白墙运营者删除内容,却始终没有回应。”小宇母亲张女士的无助,是众多受害家庭在面对新型网络侵害时缺乏应对能力的缩影。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不能只停留在‘堵’和‘禁’,更要做好‘疏’和‘导’。”扬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委网信委副主任张长金表示,面对青少年网络素养薄弱、网络侵害频发、家庭引导缺位等多重难题,单纯的执法整治难以根治问题,必须构建“预防为先、教育为主、多方协同”的长效机制。2024年初,《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为地方实践提供了法治遵循。在此背景下,扬州市委网信办联合市教育局启动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i芽行动”,网信、教育、扬州大学法学院签订了三方共建协议,一堂面向全市青少年全新的“网络保护普法课”应运而生。
“这堂课不是简单的法律宣讲,而是精准对接青少年需求的‘定制课程’。”扬州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李蕴哲介绍,团队耗时三个月,深入20余所中小学开展调研,收集学生、家长、教师意见建议千余条,最终形成了一套包含“案例解析、互动体验、实践操作”的立体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涵盖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预防、网络欺凌应对等六大模块,既有“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等常见诈骗案例的拆解,也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核心条款的通俗解读,更设计了模拟法庭、隐私保护红绿灯游戏等互动环节,让青少年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原来把同学的照片随便发上网,可能侵犯隐私权!”“遇到网络欺凌,要记住这三步:截图取证、及时举报、告诉家长老师!”在竹西中学的这堂课上,志愿者通过情景剧演绎网络侵权场景,用动画短片解读法律知识,学生们踊跃举手、积极互动。在场的学生纷纷表示:“这堂课比动画片还好看,我学会了怎么保护自己,以后要做‘网络小卫士’!”
“一堂课”的延伸:从“单点授课”到“全域覆盖”
“同学们,你们看这把漆扇上的纹路,是用天然颜料在水中晕染而成的,就像我们的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就会像颜料扩散一样,带来很多危险……”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天津南路社区的活动现场,扬州大学法学院普法宣讲团志愿者一边指导小朋友们制作扬州非遗漆扇,一边讲解个人信息保护知识。这场将非遗与网络普法相结合的特色课堂,是扬州“百场公益课堂”走出本地、服务更广青少年的生动实践。

2024、2025年暑期,“扬法之声”网络普法宣讲团利用大学生返乡契机,启动“E法同行”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将这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课”带到了新疆乌鲁木齐的社区、高邮菱塘回族乡的乡村学堂。在高邮菱塘回族乡,志愿者们通过调研发现,当地留守儿童网络法治素养薄弱,且缺乏专业普法人员。针对这一问题,扬州创新推出“儿童主任+高校讲师团”双轨机制,为8名“儿童主任”颁发聘书,由他们常态化开展留守儿童普法宣传,再由高校志愿者定期开展集中授课,形成“一个孩子带动一群伙伴”的链式传播效应。


“以前不知道孩子上网会有这么多危险,现在有了‘儿童主任’和志愿者的讲解,我们也学会了怎么引导孩子安全用网。”菱塘回族乡留守儿童家长马女士说,志愿者们用“唠家常”的方式讲课,通俗易懂,孩子听得进、记得住。截至目前,这支普法团志愿者已线上线下累计开展未成年人网络普法活动300余场,让这堂“网络保护普法课”真正实现了全域覆盖。
除了空间上的延伸,这堂“课”更实现了形式上的多元创新。在扬州市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基地,学生们戴上VR设备,沉浸式体验“网络诈骗陷阱”;在“跟着地图学法”研学活动中,孩子们沿着《扬州市网络普法地图》指引,完成网络安全知识问答;线上平台上,“童话法庭晚间小课堂”“法治名师云课堂”等品牌栏目持续更新,《网络普法三字歌》《走开,网络暴力》等创意作品广为传播,让青少年随时随地都能“上课”。

据了解,为了让课堂更具吸引力,扬州还推出形象IP“网信小蓝”——一只承载清朗网络使命的蓝色兔子,还以此IP设计年轻人喜爱实用的法治文创用品,如卡套、徽章、笔等,让网络保护理念更易被青少年接受。在新华中学的课堂现场,拿到“网信小蓝”系列文创的学生们爱不释手,纷纷表示要做阳光健康的“网络小达人”。
“一堂课”的支撑:全链条协同的“扬州实践”
40万青少年同上一堂课,背后是扬州为应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复杂性问题所构建的“四梁八柱”。“一堂课能走深走实,离不开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的全链条支撑,更离不开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协同。”扬州市委网信办主任崔道锋表示,扬州始终坚持高位谋划,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改革事项清单,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立法先行。扬州在全省率先推动修订《扬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纳入地方性法规,明确网络素养培育、网络环境治理等要求。同时,联合14家部门制定《扬州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实施方案》,创新建立“网教同向”协同育人机制,围绕网络环境净化、内容培育、权益保护等五大类策划30项重点任务,为这“一堂课”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有了法规和方案的支撑,我们的普法宣传更有底气,也能更好地联动各部门形成合力。”扬州市委网信办副主任沈娟娟说。
执法攻坚。以“清朗”行动为抓手,扬州开展“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E路护苗”等专项行动,开辟举报专区,集中整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针对小宇遭遇的“开盒”,扬州市委网信办接到家长求助后,第一时间指导家长留存证据并向平台投诉举报,仅用2小时就清理了侵权内容,事后学校班主任、心理老师也及时给予小宇关心和帮助。
司法护航。网信、公安、法院、检察等部门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违法犯罪“露头就打”。依托强制报告、综合履职,检察机关移送涉网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线索21件,审结未成年人利用电信网络实施犯罪38件。同时,对罪错未成年人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开展定制式帮教矫治。“司法不仅是惩罚犯罪,更要守护未成年人的成长。”扬州市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主任朱钧介绍,通过“一案一策”的帮教方案,帮助多名涉网络犯罪的未成年人回归正途。

校家社协同。朱自清中学开发网络素养校本课程,开展“21天手机管理计划”,帮助568名有网络依赖的学生改善状况;“扬老师”润心工作站开通线上咨询,1869次咨询中266次直指网络保护问题,为家庭提供专业指导;“好网角”工程覆盖全市83个乡镇(街道),这个暑期多场“好网角 好少年”活动走进社区爱心暑托班,151个信息点、近2500名志愿者成为基层网络保护的“前哨”……扬州市教育局局长殷元松表示,“扬州作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借助校家社协同育人之力推动网络文明教育、数字素养提升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向同行,让每一株‘幼苗’都能在数智化浪潮中向阳生长。”

铃声响起,竹西中学的这堂课落下帷幕,记者看到学生们脸上洋溢着解惑的满足。当前,面对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短视频沉迷、网络诈骗手段升级等新挑战,这场覆盖40万青少年的“网络保护普法课”,不仅是一次网络时代行为和知识的标正与普及,也是一场法治的浸润、一种责任的传递。这堂关于成长与守护的“课”,可以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种下法治的种子,陪伴他们在数字时代健康前行。
通讯员 扬网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源 李鑫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