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青春华章·青春传承|90后教授怀揣水利梦,为江河安澜打造“数字盾牌”

来源: 现代+

2025-10-02 18:39:00

  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楠)出生于1992年的朱非林,是河海大学一名教授。小时候,他从电视上看到了关于1998年特大洪水的报道,便在心里许下一个愿望“希望以后不会再有大洪水”。2010年,抱着一颗“治水”的决心,朱非林报考了河海大学,学习和研究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洪水,解决暴雨洪水问题。2024年12月,朱非林团队负责开发的三峡区域洪水预报及预演系统正式上线,为三峡工程的汛期调度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朱非林在小浪底工程 

  点击观看视频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2015年,正在读博的朱非林开始了水工程调度研究,足迹遍布全国各大流域,三峡工程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近年来,朱非林及其团队构建了一整套标准化的模型库和算法“工具包”,就像是给调度系统安装了一个“智慧引擎”。朱非林解释,“它能进行秒级的精密计算,快速模拟不同调度方案产生的后果,从中找到最优解,在保障大坝自身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相当于为江河安澜打造了一面‘数字盾牌’。”

  据了解,自2022年5月起,朱非林团队依托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致力于将洪水调度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工程实践,推动预报调度业务一体化。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研发的调度模型理论成果终于跨越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鸿沟,成功与水利部防汛会商系统和国家防汛抗旱“四预”系统实现了综合集成和业务化运行。

  2024年12月,由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团队负责开发的三峡区域洪水预报及预演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这一系统实现了分布式预报、正反向调度预演以及一二维水动力模拟的全链条、一体化集成,它是数字孪生三峡的关键组成部分。朱非林说:“看着脑海中的想法和草稿纸上的设计一步步变成现实,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给老百姓带来更多安全保障,我内心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防洪预报调度系统 

  但是,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朱非林回忆,有一个冬天,团队带着几大箱资料和数据前往北京汇报交流,返程时遇到了极端暴雪天气,列车在路上滞留了八个多小时,直到凌晨三点才回到南京。虽然身体很疲惫,但大家心里揣着项目进展的紧迫感,以及如何解决技术难题的思考,在路上也一直在讨论。

  “那种感觉就像是一场‘长征’,过程艰苦,但目标明确,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拧成一股绳,互相支持。”朱非林提到,“水利”对于国家,是关乎能源、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命脉;对于民生,就是“安全感”这三个字。

   朱非林团队 

  “我们的工作就是努力用科技的力量,把洪水带来的‘不确定性’尽可能变得‘确定’,把对灾害的被动抵御,转变为主动的、精准的智能调控。让老百姓在面对汛期时,心里能更踏实一点。”朱非林说,能够将个人所学与国家所需相结合,他是幸运的。“我也坚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带着跨学科的视野和创新精神投身水利事业。”

  (受访者供图)

  
  编辑:范文静 高霞校对:王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