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历史的回声变成未来的先声!南京历史教师这样讲述“九一八”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8 21:19:00
“今天,我们站在南京这片曾经布满弹孔和屠杀的土地上,该如何把历史的回声,变成未来的先声?”9月15日上午晨会,南京一中实验学校中学部全体师生齐聚操场,举行“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纪念九一八事件活动。南京一中历史教研组长陶凯带领同学们回顾了那段烽火岁月,鼓励同学们用清晰的史实、自信的话语、年轻的创意,告诉世界:中国抗战的起点,由我们标记;人类文明的高地,由我们定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掌心!
意义深远!中国的抗战从九一八开始
陶凯老师告诉同学们,今天,国际史学界提出“多起点论”:中国的抗战并非从1937年全面爆发,而是从九一八开始,由东北义勇军、察哈尔同盟、长城抗战等无数“局部”连缀成全民的“全面”。这意味着,中国国家话语权的建构,首先要拿回“起点”的定义权——告诉世界:中国的抗战史,不是被卷入“二战”,而是主动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2017年起,教材统一改为“十四年抗战”,把“九一八”到“七七”之间被遮蔽的抗战主体——东北抗联、义勇军、察哈尔民众,重新纳入正史。
铁证如山!南京一中的“西迁档案”
陶老师讲述了南京一中在抗战烽火中辗转迁徙、艰难办学的故事: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夕,南京一中18位教师、242名学生,背着蔡元培先生题写的“开校纪念”碑拓,逆着逃难潮,乘“江宁号”小火轮向西。船过三峡,日机轰炸,舵手牺牲,校长李清悚站在船头,用身体挡住机枪扫射,只为把一船“读书种子”送到重庆合川。
他们在旧庙里搭黑板,在祠堂里做实验。1940年,日军“101号作战”轰炸重庆,弹片削去礼堂屋顶,学生们却用身体护住一台30公斤重的德国造显微镜——因为它关乎“战后重建中国”的梦想。
这条西迁路,在地理上是一条逃离线;在文明上却是一条延伸线。它让“南京”这座城,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成为流动在中国腹地的“文化长江”。今天,当西方媒体仍把抗战窄化为“珍珠港之前的中日摩擦”时,我们拿出南京一中的西迁档案:14名院士、上千封家信、3吨教材木刻版——用具体而微的“人的轨迹”,证明中国的抗战是文明的自我救赎,是教育火种的战略转移,是全球反法西斯叙事里不可或缺的东方篇章。
铭记历史!中国抗战是“落后也要打”
历史不能被忘记!陶老师鼓励同学们把历史“立”起来。当防空警报响起时,让我们把书本举过头顶——那是“另一种敬礼”,告诉先辈:你们丢给我们的不是残垣,而是接力棒;把未来“写”出去。能否用AI复原李清悚校长的声音,用英文、俄文、西班牙文讲西迁故事,让世界听见“南京一中”的多元回声;把自我“放”进去。历史不是博物馆里的玻璃柜,而是植入体内的芯片。“当你觉得800米太难、函数太绕、实验太烦,请想想合川旧庙里那盏桐油灯——灯芯结了108次灯花,学生们仍算出中国第一张‘弹道抛物线’图纸。苦难可以压垮人,也可以定义人;选择权,在你。”
“同学们,话语权不是抽象口号,而是‘谁来刻尺子’的技术战。今天,我们能不能把那台被弹片击中的显微镜、那面缝着244块补丁的校旗,做成多种语言的数字展?让外国同龄人知道:中国的抗战,不是‘落后挨打’,而是‘落后也要打’;不是‘悲情叙事’,而是‘理性抗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