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少年志

弦歌·校园里的抗战丰碑⑩|临危受命,苏州校长在沦陷区坚持办学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8 18:15:00

1938年,沦陷的苏州。迫于时局,学校停课。危难时刻,郭西农先生被推举为江阴县梁丰私立中学(现张家港市第一中学)校长。他凭借早年留学日本的经历与人脉,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守护师生,挽救志士,还创办了梁丰高中,在漫漫长夜中守护教育的火种与民族的尊严。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程赶往张家港,通过查阅史料采访后人,还原了这段传奇经历。


临危受命!被推举为梁丰中学校长

张家港一中1955届初中毕业生、杨舍郭氏23世孙郭锡强告诉记者,郭老先生大名瑞秋,字西农,从小好学,梁丰小学毕业进入常熟中学,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归国后在沈阳的高校当过哲学系教授。20世纪20年代回南方,他先后任江阴县教育局局长、无锡师范、徐州女中,徐州中学教师,兼任徐州中学实验小学校长,1935年调南京洪武路小学校长。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辗转内地,1938年5月返回故乡。

这次归来,镇上各界人士都希望他能为家乡教育事业出力。教育界人士及母校董事会一致推举,聘请西农先生任梁丰中学校长。郭西农先生不顾当时社会环境复杂,慨然允诺,并立即准备复校事宜,请梁丰初中原校长张亦良先生任初中部主任,梁丰小学原校长郭镜涵先生任小学部主任,郭立程先生任教导主任,郭星楣先生任训育主任,学校于1938年8月底正式开学。


斗智斗勇,多次解救爱国志士

张家港一中校长张丽娜告诉记者,1938年-1941年,郭西农担任梁丰中学校长。郭西农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日语流利。郭西农先生多次出面斡旋,成功解救和保释了许多被捕的爱国学生、新四军战士和地下党员,为中国革命保存了珍贵的火种。

郭锡强告诉记者,被郭西农先生营救的人很多,因时间久远,难以查实,但在《张家港沙洲地方史》第一卷和市档案局记录稿中找到二位:1940年杨舍东街居民郭荣晋等14人无故被日军关押在南门新桥炮楼,其中13人被枪杀,郭荣晋当时是北城小学校长(已参加新四军),因西农先生说情,幸免于难;卢松英,杨章区斜桥乡乡长,共产党员,被日军逮捕,由郭西农先生担保救出。

如此日久,日寇上司注意到郭西农。1943年10月,郭西农被日伪密告被捕,学校师生,地方绅士,多方联名营救,时隔七八个月后,方获释放。

钟楼

艰难办学,创办梁丰高中

郭锡强说,郭西农先生办学严谨,重视师资和教育质量。日寇侵占校舍时,郭西农设法另租杨舍东街老典当房坚持上课。学生寄居亲友家,郭先生腾出自己家居房供外来教师住宿。郭西农常勉励学生在非常时期求学不易,更要刻苦勤奋学习。当时虞西县的小学沿用抗战前的小学课本,剔除奴化教育,增补抗日内容,教材是由郭西农负责编印,再分发到江阴、沙洲、虞西等地学校。

1938年后梁丰在郭西农主持下,小学、初中非但未停课,还考虑初中毕业生要奔赴上海等地读高中不便,为培育人才,他决心筹办高中。经多方交涉,各方支持下,终于在1941年秋,高一正式开课。为接收上海等地高二同学返乡上学,学校于1942年春开办高二下学期班,同年秋再设高三上学期班。至此仅用两年,梁丰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梁丰中学。

缜密配合,“警卫一团”在学校操场正式成立


随着沙洲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逐步开辟,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张家港一中党委书记徐晓华告诉记者,1941年4月,在江阴县梁丰私立中学的操场上,新四军江南保安司令部在杨舍梁丰中学操场召开大会,宣布成立警卫一团。警卫一团成立后,先后与日伪军进行了数十次大小战斗,不断成长,很快成为苏南地区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

“这次大会能在梁丰中学见缝插针胜利召开,背后有西农先生缜密的组织计划积极配合。”郭锡强说,虽留学日本,但郭西农对日寇的侵略行为非常痛恨,他常以校长身份为掩护,暗地资助抗日,在梁丰成立抗日学生会、教师联合会,把广大教师、学生团结在党和抗日民主政府周围。



【记者手记】

总有人“挺身而出”

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总有一些人以挺立的脊梁,撑起一方天地。郭西农便是如此,他是暗夜中的守灯人。他凭借早稻田校友的身份与日军周旋斗智斗勇,救下的每一个人,都是乱世中的星火。这般身影从不鲜见。在“弦歌.校园里的抗战丰碑”系列报道中,不论是愤慨而起捐赠树立旗杆的南大师生;还是黑夜中刺杀日本宪兵队队长的徐师学生,他们都以不同方式挺身而出,汇聚成照亮黑暗的光,见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

策划 王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蔡蕴琦

编导 王颖

拍摄 李想 吴伟龙

剪辑 李想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