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安宁疗护创新实践,以“优逝”温暖生命最后一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8 21:42:00
每年10月第二个周六是“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2025年10月8日,以“实现承诺,全民享有”为主题的华东(长三角)地区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联席活动在南京举行。本次活动由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指导,江苏省肿瘤医院、江苏省安宁疗护服务技术指导中心主办,东部战区空军医院、南京医科大学、南京鼓楼医院、南京明基医院、小行医院等单位联合协办,特邀长三角地区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及全国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共谋区域安宁疗护发展新篇。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这是人们对生命终章的美好期许。当生命进入倒计时,是在 ICU 的插管与痛苦中挣扎,还是在舒适、平静中体面告别?对此,江苏早已给出实践答案:以“优逝”为目标的安宁疗护,正为无数人照亮生命最后一程,而这份创新实践,也已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生命终章:在专业与温情中体面告别
“在安宁病房,我送走了父母,他们走得很安详。”提及东部战区空军医院的安宁病房,市民王宇(化名)的语气里满是感激。最初,王宇的父亲因癌症晚期陷入痛苦,他曾执着于“延长生命长度”,直到与病区主任周宁深谈后才幡然醒悟:“父亲虽不能说话,但眼神里满是‘想睡个好觉、想身体舒缓’的渴望。”
此前,王宇一直以为安宁病房是“灰暗的送终之地”,可真正踏入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倍感意外:阳光透过窗户洒满房间,轻柔的音乐在耳畔萦绕,休闲吧、植物角、谈心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连病床天花板都喷绘着旖旎的自然风光。与普通病房不同,这里不执着于阻止原发疾病进展,而是聚焦疼痛等不适症状的控制,医生更像是患者的“心理陪伴者”。父亲离世后,被确诊为乳腺癌骨转移的母亲主动要求住进安宁病房 ——“她看到父亲被照顾得很好,心里很放心。”
“我们的患者大多是疾病终末期或癌症晚期老人,家属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希望他没有痛苦地走’。”东部战区空军医院安宁疗护病区主任周宁坦言,照顾患者的过程,也是陪伴他们 “回看人生”的过程:和患者聊过往的闪光点,帮他们解开心里的疙瘩。一次次的相遇与离别,让他更加懂得生命的价值。
除了缓解患者的躯体痛苦,心理与精神层面的慰藉同样重要。江苏省肿瘤医院通过“尊严疗法”,帮助患者与家属接纳临终状态。江苏省安宁疗护服务技术指导中心秘书、江苏省肿瘤医院主任护师赵云介绍,尊严疗法由经过专业心理培训的医护人员或社工主导,以访谈的形式梳理患者的人生经历,帮他们找回生命的意义。
曾有一位28岁的鼻咽癌晚期患者,在出现全身骨转移后放弃了治疗,整日待在家里打游戏。在家属的劝说下,他来到江苏省肿瘤医院。赵云通过引导,让他回忆人生中的点滴:“和他聊小时候的趣事、曾经的梦想,慢慢帮他找回对生活的期待。”访谈结束后,小伙子下楼时的脚步都轻快了许多,不仅能坦然面对生命终章,还主动参与自己想做的事、配合治疗。一年后,赵云对他进行回访,听到他仍保持着积极生活的状态,内心满是欣慰。
还有一位直肠癌终末期患者,曾被疼痛折磨得痛不欲生。住进疼痛科后,身体症状虽得到控制,可她却因家庭关系复杂、孩子正读高三而心事重重。赵云建议她尝试尊严疗法,在访谈过程中,患者说出了对父母的期待,也放下了过往的执念。当志愿者将整理好的访谈内容、老照片装订成册送到她手中时,她笑着流下眼泪:“这些都是我最珍贵的回忆。”
不仅是三甲医院,江苏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积极推出安宁疗护服务,例如小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莲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安宁疗护服务。
多元创新:织密“医社家”安宁疗护网络
江苏通过跨学科诊疗、社区下沉等创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安宁疗护发展之路。
江苏省安宁疗护服务技术指导中心主任、江苏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周国仁教授介绍,截至目前,江苏已有6个国家级安宁疗护试点城市、24个省级试点(县、市、区)。依托三级医院的专业支撑,江苏构建起“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模式,形成了医院、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机构全覆盖的安宁疗护服务网络。为让安宁疗护服务触达更多有需要的人,江苏正推动安宁疗护从“机构”向“居家”全面延伸。
标准是保障服务质量的基础。江苏省肿瘤医院、江苏省安宁疗护服务技术指导中心牵头制定了《安宁疗护服务规范》省级地方标准,明确了安宁疗护的服务原则、服务对象、服务流程、服务内容及质量控制要求;同时推进安宁疗护规范化病房建设,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推动安宁疗护服务“高标准落地”。目前,全省从事安宁疗护的专兼职医务人员已超过4400人,各试点城市还组建了指导中心(质控中心)和专家库,吸纳了医疗、护理、心理、营养、社工等多学科人才,为安宁疗护服务提供专业支撑。
人才培养与区域协作同步推进。江苏拥有5家中华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实践基地(分别为江苏省肿瘤医院、鼓楼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医院、东部战区空军医院、小行医院),这些基地培养的专科护士已辐射全国十余个省份;同时,江苏还将安宁疗护纳入医学院校课程体系,从源头向医学生播撒安宁疗护理念。
在实践中,各试点城市也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南京建立了江苏省内首家安宁疗护中心,开设安宁疗护门诊,并通过“结对帮扶”的方式推动区域内安宁疗护服务均衡发展;连云港成立了安宁疗护学会和专业委员会,编写《安宁疗护技术标准及操作手册》等多本专业指南,推行“全人、全家、全队、全程、全社会、全心”的“六全照护”模式;苏州将安宁疗护纳入干部教育网络学习内容,联合广电媒体制作生命教育节目,组织专家走进高校、社区开展安宁疗护宣传;无锡引入公益基金,对150名安宁疗护服务对象按每例2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同时组建了67人的多学科专家组,为安宁疗护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南通每年举办安宁疗护学术研讨会、个案竞赛、志愿者培训等活动,以交流促提升,推动安宁疗护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在具体服务特色上,江苏聚焦患者与家属的核心需求:通过镇痛药物静脉给药滴定实现精准控痛,用尊严疗法疏解患者心理压力,开设多学科联合门诊为患者提供综合诊疗方案,同时提供倾听陪伴、协助完成心愿、家属支持、社工介入等个性化服务,让安宁疗护更有温度。以江苏省肿瘤医院为例,该院全年开设的安宁疗护 MDT(多学科诊疗)多学科门诊,就因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而备受欢迎。
长效推进:政策护航让温暖覆盖更广
安宁疗护绝非简单的 “临终关怀”,更不是放弃治疗,而是通过多学科协作,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全维度照料,核心是 “控痛苦、提质量、保尊严”—— 承认死亡是生命的正常过程,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全力解除患者临终痛苦。
对此,周国仁教授进一步解读:安宁疗护实践中主要围绕三大重点,即症状控制、舒适护理、心理与人文关怀;同时他呼吁,希望更多人加入这一领域,为这份温暖事业注入更多力量。
而这份事业的长效推进,离不开政策与财政的坚实托底。周国仁介绍,江苏已从三方面构建保障体系:在服务体系上,明确 “三级医院为骨干、二级医院为支撑、基层与医养结合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布局;在费用保障上,推动安宁疗护费用纳入医保、长期护理保险,探索按床日付费结算;在覆盖范围上,要求国家试点市每县(市、区)至少设1个安宁疗护病区,省级试点延伸至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及医养结合机构,让服务触达更多需求者。
全国安宁疗护专家、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也认可江苏的领先地位:“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江苏的安宁疗护走在全国前列。” 他同时建议,各地需从政策法规层面筑牢保障底线,在医保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既让接受安宁疗护的患者无经济负担,也让从业者不再因共情患者痛苦而独自承受心理压力。
当生命进入最后一程,安宁疗护如同一束光,照亮患者与家属前行的路——患者在温暖中体面告别,家属在回忆中寻得慰藉。如今,“优逝”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死亡不再是人们避讳的话题,而是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一课。未来,随着江苏安宁疗护体系的不断完善,这份温暖将覆盖更多角落,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实现“死若秋叶之静美”的美好期许。
通讯员 胥林花 蒋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