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赢在江苏——寻找优化营商环境新实践⑪|“彭城七里”激活徐州魅力 温情筑巢打造产城才融合新高地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6 18:22:00

徐州营商温度,藏在细微时光里

当下,“流量经济”邂逅“文化传承”,徐州以约3.5公里的“彭城七里”历史文脉为绳,完成从历史记忆到城市记忆的蝶变。这条串起4300年文明印记的轴线,重构城市空间,更是人文经济“徐州方程式”的生动实践。它唤醒历史,让文化与经济价值相融相生,绽放独特魅力。

近日,“赢在江苏——寻找 2025 优化营商环境新实践”全媒体采访团专程来访,切实感受到当地政府以高效服务之笔、政策贴心扶持之墨,勾勒出一幅适宜企业发展的新画卷。

“彭城七里”上的汉符云游记

转理念 “护盾”上线 构建海外知识产权“防护网”

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海外市场为企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和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近日,记者走访了解到,徐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有序搭建海外维权指导平台,护航企业“走出去”。2025年已完成咨询案件30件,出具商标、专利侵权咨询意见书6份,联合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为计划参加哈萨克斯坦新能源电动车及零部件展的丰县电动车企业开展知识产权风险排查服务,筑牢海外维权屏障,让企业“出海”底气更足。

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更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支撑。徐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于2021年4月正式运行,集成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维权、专利预警及商标办理等全链条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构建“快保护”通道,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从26个月锐减至2个月,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平均审查周期缩短至7天。有效助力企业实现核心技术的快速保护,通过专利预审服务累计授权专利5000余件。

在产业发展支持方面,徐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专利导航分析为核心抓手,紧扣“343”创新产业集群、“5+2+X”未来产业培育需求,梳理产业链上下游专利分布、技术空白点、市场竞争格局,形成6 份导航报告,21份专项分析报告以及16份预警报告,帮助相关部门及行业内企业深入了解该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和潜在风险,推动工程机械、安全应急、新材料等产业形成“创新一保护一转化”良性循环,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同时,建立精准服务保障“白名单”,瞄准专利申请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打造“申请前辅导、申请中指导、申请后引导”全流程服务模式,探索预审员“开门办案”新模式,选派专员定点帮扶有迫切创新需求的重点企业和龙头企业,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精准匹配预审资源、精准推送政策信息,协助企业挖掘技术“金矿”,将其转化为高质量专利。

徐州知识产权法庭同样从服务发展大局角度出发,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因企制宜为企业量身定做解纠方案。对高精创新企业,加大保护力度,依法采取证据保存措施,精准查明事实,通过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尽力促成合作,实现双赢。对待侵权主观恶意不明显的小微企业,引导权利人采用“强化停止侵权,弱化损害赔偿”的维权模式,合理减轻中小企业经营负担。

广服务 温情筑巢开启人才与城市的美好邂逅

未来人才社区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则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走进淮海科技城•漫柏未来人才社区,便能深深感受到徐州这座城市对人才的关怀与诚意。这里以“前厅后院”的创新设计理念为指引,打造了“徐州人才会客厅”与“漫柏未来人才社区”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区域。

徐州人才会客厅是集全科服务、政务通办、企才对接、活动路演、网红书吧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专属空间,是徐州市人才服务和招才引智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以通过城市融合,创建人才会客厅“徐州模式”为标准,共同构建人才优质“生态圈”,打造产城才融合新高地。

未来人才社区是以“人才服务”为核心,秉持“全周期成长型人才”服务理念,创新使用“公寓+产业 +商业+人才服务”四位一体的模式,因地制宜为人才提供5种个性化户型共计773 间人才公寓。目前,社区已成为徐州重要的人才高地,入住率稳定维持在98%的高位,汇聚了1493名各类人才。

淮海金融服务中心

人才的汇聚为区域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而要让这份潜力充分释放,完善的企业服务保障必不可少,在这方面,淮海金融服务中心当仁不让地扛起了大旗。金融服务中心聚焦服务提质,强抓园区服务配套,以云盛金融大厦、徐工金融大厦等为载体,高标准建设一站式服务中心,云龙区数据局、税务局等7家单位进驻,整合汇聚了工商注册、企业税务等22个服务事项,为企业入驻提供“一站通办”“一次办成”等服务。2024年,实现税收约12.9亿元,带动就业近万人,其中金融从业人员超5000人,已成为云龙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强赋能 通过青春小店助力青年创业

街头巷尾的小店如城市脉络中跳动的烟火精灵,是经济蓬勃发展的“微细胞”。青春小店则是其中最具活力者,它承载着青年创业者的梦想与激情,凭借强大创新性和极高灵活度,成为吸纳就业的磁石。2025年,徐州明确朝着万亿城市迈进目标,社消零总额有望突破5000亿元。为进一步助力青年创新创业,徐州团市委聚焦青春小店成长发展实际需求,通过打造“寻访—培育—扶持”全链条服务体系,一家家青春小店,在时代浪潮中绽放光彩,为城市增添别样活力。

非遗木工坊

今年1月以来,徐州市聚焦各青年发展型街区,围绕餐饮美食、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青年聚集的新业态,累计寻访青春小店110家。近日,记者深入徐州云龙区“彭城七里”特色路线,走访了汉符云游记、非遗木工坊、非遗面塑文店等特色小店,谈及店铺发展,店主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言语中满是感激。原来,团市委为助力这些小店发展,可谓是不遗余力,免费为小店拍摄探店微视频23期,借助线上平台进行宣传,将小店的独特魅力精准地传递给更多人。同时,精心制作宣传手册,详细介绍小店特色,还发放优惠券,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优惠。不仅如此,团市委还积极走进高校,开展推广活动。通过多元滴灌培育,帮助青春小店“打响名气”。据徐州团市委负责人介绍,目前开设“青春小店主理人训练营”,联合高校、行业协会开设短视频营销、供应链管理等课程。选树榜样小店10家,通过培育标杆案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帮扶模式,力争实现年均营收增长20%以上。

截至目前,该项目带动青年就业超2000人,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青年参与”的良性生态。青春小店正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成为城市“烟火经济”的新名片。

权威访谈:

探索建立“企业安静期” 推动入企检查频次下降40%

近年来,徐州市积极作为,以多点政策发力为牵引,先后发布出台《关于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意见》《徐州市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样板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等制度性文件,精心搭建“市县一体、协同联动”工作模式,全域统筹、全局谋划优化营商环境系列工作。经过一系列举措的推进,当前徐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究竟怎样?记者专访了徐州市发改委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负责人姚西安。

记者:徐州在创新探索做法和政策供给方面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姚西安: 近年来,在改革事项牵引下,我市各领域涌现出各类创新探索做法300余项,“15分钟住房公积金服务圈”“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体系”“徐州药价通比价小程序”等多项工作获省条线部门表扬。合力优化政策供给。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链条,联动涉企部门持续推出针对性政策措施,先后出台“稳工业33条”、《徐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事项清单(试行)》《徐州市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方案》《徐州市网上“苏税援”涉税专业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等80余项政策文件,多点释放政策红利。

记者:徐州市持续优化升级营商环境工作,对各类经营主体有哪些支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姚西安: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历经“建设年”“提升年”“深化年”接续发力,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围绕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需求,聚焦“如何帮助本土企业做大做强”这一根本问题深度破解“资源困境”,推动经营主体“在徐安心”。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证明,完成132个行政管理事项、106个证明事项及24个涉企经营事项信用承诺制改革,切实减轻经营主体负担。主动靠前优化政务服务,强化“政务代办+一网办理”工作机制,企业开办耗时控制在8小时以内,0.5工作日办结率达到100%。出台“高效办成一件事”行动方案,创新推出“个转企”“开零售店”等8件事,实现减环节60%、减材料75%、减跑动80%以上。积极推进苏皖鲁豫区域政务服务协同,自主开发上线“跨省通办”平台,实现627个事项区域网上通办、179个事项异地代收代办。探索建立“AI+人工”双通道机制,创建数智政务人“徐小爱”,实现314项高频服务事项智能咨询导办,构建不动产、交通、住建等五部门15个智能审批场景。

记者: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徐州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姚西安:将制度建在事前。发布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首部《徐州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指标体系》,印发《徐州市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实施方案》《徐州市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 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二十项措施》,建立行政检查“五公告一备案”制度,探索建立“企业安静期”,推动入企检查频次下降40%。将监督贯穿事中。推进全市行政检查“扫码入企”,筹建“彭城智查”系统,对多头检查、重复检查、高频次检查等进行监督提醒,促进问题及时纠治。今年以来,全市“综合查一次”数量同比增长132%,涉企检查同比减少46%,涉企行政处罚案件同比减少23%。将评估紧跟事后。探索开展涉企行政执法经济影响评估,并结合案件办理、企业需求等精准制定更加规范的行政执法程序、裁量基准及立法建议。持续深入推进“产业链+法律服务”活动,在全市产业链重点企业设立44个服务直通站,提供“一企一策”贴身服务,市中院《推行精细化财产保全 助力企业减负纾困》特色做法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汇编》。

充分发挥“徐州市综合性企业服务平台”效应深度精准政策推送,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重点政策全民推送242万余次,精准匹配推送产业政策约3万次,联合职能部门深入开展“惠企政策暖企行”系列活动惠及企业1000余家,惠企政策申享精准度有效提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志宏 黄凤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