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让顶尖技术落地“家门口”,五地联动为基层骨科“精准赋能”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5 21:05:00

11月5日,“国家临床中心科技志愿服务行——关节专项能力提升五地联动”活动在南京、山东、常州、渭南、新疆同步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骨科临床中心”)牵头,联合南京鼓楼医院等五家医院共同承办,顶尖专家聚焦关节手术机器人前沿技术,采用“线上课程教育+线下培训活动”双轨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偏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下沉。

在骨科,关节手术机器人的加入,对于临床来说可谓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机器人手术的亮点之一就是个性化的手术规划,实现从经验手术到智能化的转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倪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机器人操作还可以避免传统手术对软组织的过多暴露损伤以及手术本身带来的一些床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实现“微创”的理念。

“传统手术依赖医生的经验和目测,而机器人手术通过术前三维CT数据,可以在系统中提前模拟手术全过程,包括截骨角度、假体型号、软组织张力等,实现毫米级精准控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运动医学与成人重建外科主任医师王渭君教授表示,这不仅提升了手术效率,也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风险。“机器人的精准度在0.5毫米以内,截骨量可进行0.25毫米的微调,这是人手难以企及的。这种精准度直接转化为更好的临床效果,比如假体位置更优、脱位风险和磨损率降低、使用寿命延长,肢体长度差异问题几乎得以根除,而这在传统手术中发生率曾高达10%。”

在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松俊教授看来,骨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手术的“可视、微创、精准、智能”。在这一领域,中国的技术水平已与国际不相上下,在数字孪生和混合现实等方面甚至处于领先地位。“但如何把这些技术下沉?技术普及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在线的技术教育平台,我们已经触达超过1800万人次的医生。很多偏远地区的医生通过反复观看我们的手术直播回放,学会了这些手术操作。”通过本次五地联动直播培训,正是为了向基层医院直观展示机器人手术流程,破解其“技术复杂、流程繁琐”的认知壁垒,推动技术下沉,最终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当然,手术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康复也是患者重返正常生活的关键一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康复医学科主任李晓教授强调,手术解决的是解剖结构问题,而康复医学关注的是功能重建。现代康复整合了物理治疗、运动训练、中医传统疗法以及智能康复设备如外骨骼机器人、远程康复平台等,形成了一套系统化、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比如通过APP、云平台和可穿戴设备等,患者在家就能与康复团队保持沟通,接受专业的康复指导,真正实现‘手术—康复—居家管理’全周期闭环。”

此次五地联动不仅是一次技术的精准输送,更是一次医疗普惠理念的生动实践。让智慧骨科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一幅“优质医疗触手可及”的蓝图正徐徐展开。未来,在国家级平台的持续引领下,尖端科技将不断突破地域与资源的壁垒,让精准医疗的福祉惠及千家万户,最终实现区域关节医疗优质化、均质化发展。

视频 许倩倩

许倩倩

校对 石伟